2011中國婦幼衛生事業發展報告
(二)兒童健康狀況
建國以來,中國兒童健康狀況明顯改善,嬰兒死亡率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兒童生長發育狀況有所改善。兒童肺炎、腹瀉、貧血在部分地區仍然是威脅兒童健康的主要問題;出生缺陷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兒童肥胖、意外傷害、心理行為等問題日漸突出;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健康問題需要予以特別關注。
1.嬰兒死亡率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
2010年全國嬰兒死亡率為13.1‰,比1991年和2000年分別下降了73.9%和59.3%。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16.4‰,比1991年和2000年分別下降了73.1%和58.7%。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城鄉差距逐漸縮小,但仍然明顯。2010年,城市和農村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為7.3‰和20.1‰,比2000年分別下降了47.1%和56.0%,城鄉差距由2000年的3.3倍縮小到2010年的2.8倍(圖4)。中國婦幼衛生事業發展報告(2011)(數據來源:全國婦幼衛生監測系統)
不同地區之間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差距雖有所縮小,但仍然明顯。2010年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為9.7‰、14.8‰和21.1‰,比2000年分別下降了47.0%、62.1 %和65.3%。(數據來源:全國婦幼衛生監測系統)由于中國人口基數較大,每年死亡兒童人數較多。2010年中國嬰兒、5歲以下兒童死亡總人數分別達到20.9萬人和26.1萬人,這意味著平均每天有573名嬰兒、715名。
5歲以下兒童死亡。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前5位死因順位是早產或低出生體重、肺炎、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臟病和意外窒息,占全部死亡原因的60.7%。由于經濟、交通、醫療條件、就醫習慣等多種因素影響,2010年仍有36.3%的死亡兒童死于家中,死前沒有接受治療的比例達11.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與發達國家之間差距逐步縮小。2000年中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明顯高于美國、日本、韓國,到2008年,中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有了較大幅度下降,與美國、日本、韓國的差距在逐步縮小。與其他國家尤其是“金磚國家”相比,明顯低于巴西、南非和印度,但高于俄羅斯①(表1)。2010年中國的嬰兒死亡率相當于美國1979年水平(13.07‰)②。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2007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在193個國家中按照降序排列,中國排在107位,居世界中等水平,泰國(156位)、越南(126位)位次均好于中國。
2.出生缺陷問題日益顯現
中國是出生缺陷高發國家。根據全國出生缺陷醫院監測數據(監測期限為妊娠滿28周至產后7天),出生缺陷發生率呈上升趨勢,由1996年的87.7/萬,上升到2010年的149.9/萬,增長幅度達70.9%(圖6)。(數據來源:全國婦幼衛生監測系統)2010年,醫院監測的前五位出生缺陷種類是先天性心臟病(32.7/萬)、多指(趾)(16.4/萬)、總唇裂(12.8/萬)、先天性腦積水(6.0/萬)和神經管缺陷(5.7/萬),共占全部出生缺陷的49.1%。神經管缺陷發生率一直呈下降趨勢,從1996年的13.6/萬下降到2010年的5.7/萬。先天性心臟病、多指(趾)發生率呈上升趨勢。據估計,每年至少有2.6萬例先天性聽力障礙、7840例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和2200例苯丙酮尿癥患兒出生,地中海貧血發生率位居部分地區主要出生缺陷前列,防治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3.兒童生長發育狀況有所改善
兒童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營養狀況直接關系到一生的健康素質。兒童生長發育監測結果顯示,不論城鄉、性別,2005年中國兒童的身高、體重比1995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且增長幅度大于1985至1995年,城鄉兒童生長差異正在逐漸縮小。監測的九市兒童體格發育水平已達到發達國家同齡兒童水平③。農村兒童營養狀況不容樂觀,西部貧困地區問題尤為突出。全國食物營養監測數據表明,2005年中國城市、農村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分別為3.1%、16.3%,農村是城市的5.3倍;城市、農村5歲下兒童低體重發生率分別為1.4%、6.1%,農村是城市的4.4倍。1992年至2005年中國城市和農村5歲以下兒童貧血患病率在12%-20%之間徘徊,沒有顯著改善,西部農村地區是兒童貧血的高發地區④。城市兒童單純性肥胖癥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已成為城市兒童的主要健康問題。據調查,2006年0-7歲兒童單純性肥胖癥發生率達7.2%,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⑤。
二、婦幼保健服務狀況
建國以來,婦幼保健服務從個別專項服務,逐步擴展到覆蓋婦女兒童整個生命周期的全面服務。尤其是近年來,服務內容逐步拓展,服務數量日益增加,服務質量持續提高,越來越多的婦女兒童享受到優質的婦幼保健服務。
(一) 婦女保健服務
1.婚前和孕前保健積極推廣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部分城市開始設立婚前保健門診,提供婚前咨詢和健康檢查。
服務,婚前保健工作在全國廣泛開展。1995年6月《母嬰保健法》開始施行,將婚前醫學檢查作為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之一,確定了婚前醫學檢查的法律地位。各地依法積極開展婚前保健服務,2010年全國婚檢率提高到31.0%,625.8萬人進行了婚前醫學檢查,疾病檢出率為10.0%,共檢出63萬人患有疾病,其中患有傳染病的13.4萬人,嚴重遺傳病的8099人。孕前保健是出生缺陷一級預防的重要措施,是婚前保健的延續,也是孕產期保健的前移。孕前保健服務內容包括健康教育與咨詢、健康狀況檢查和健康指導。2007年,衛生部制定了《孕前保健工作規范》,積極推廣孕前保健服務。
2.孕產期保健深入開展
做好孕產期系統保健管理,是提高孕產期保健質量、保障孕產婦和嬰兒健康的重要措施。中國1978年開始提出并試行孕產期系統保健模式,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產前檢查、產前篩查與診斷、高危孕產婦篩查與管理、住院分娩、新生兒保健和產后訪視在內的系統孕產期醫療保健服務。多年來,中國孕產期保健水平不斷提高。2010年全國孕產婦產前檢查率、產后訪視率和系統管理率分別為94.1%、90.8%和84.1%,比2000年分別提高了5.2%、5.3%和8.9%;高危孕產婦管理率達到了99.2%,城市地區各項指標均好于農村地區。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2000-2007年中國產前檢查率達到90%,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77%)⑥。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網絡逐步健全,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能力持續提高,至2010年全國有29個省(區、市)511家醫療保健機構開展了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服務。促進住院分娩是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兒童死亡率的關鍵環節。近年來,中國衛生部門采取多種措施,加大宣傳力度,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取得明顯成效。2010年全國住院分娩率達到97.8%,其中農村住院分娩率已達96.7%。隨著全國農村住院分娩率不斷提高,農村孕產婦死亡率呈逐步下降趨勢(圖7)。
3. “降消”項目成效顯著
為實現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兩綱”目標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從2000年起,衛生部、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和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了“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簡稱“降消”)項目。通過補助農村貧困孕產婦住院分娩、保證孕產婦急救“綠色通道”暢通、加強孕產婦急救能力建設、提高產兒科技術人員專業技術水平、派駐駐縣專家蹲點指導、開展健康教育和社會動員等措施,顯著提高了中西部地區婦幼衛生服務能力,項目地區孕產婦死亡率和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顯著下降。這些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健康的舉措,深受廣大群眾歡迎,也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經過11年的努力,“降消”項目擴展到中西部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297個縣,覆蓋人口8.3億,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1.3億元。項目省(區、市)的孕產婦死亡率由2001年的76/10萬下降到2010年的31.3/10萬,下降幅度為58.8%,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以省為單位均實現低于1‰目標。項目地區孕產婦死亡率的下降帶動了全國孕產婦死亡率的持續下降。
4.婦女常見病檢查持續開展
婦女常見病是危害婦女生命安全和影響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婦女病普查普治一直是婦女保健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基本消滅了性病;70年代,中國婦幼衛生事業發展報告(2011)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婦女病普查普治,子宮脫垂和尿瘺、宮頸癌、月經病、滴蟲性陰道炎等發病呈明顯下降趨勢。近年來,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婦女常見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一些已經消滅的疾病死灰復燃,給婦女常見病防治工作帶來新的挑戰。2010年,全國接受檢查婦女人數為8494.7萬人,檢查出的患病人數為2442.5萬人,疾病檢出率為28.8%,其中檢出宮頸癌12812例,乳腺癌8546例。
5. 其他婦女生殖保健服務積極拓展
青春期保健和更老年期保健正逐漸成為婦女保健工作的主要內容,具體形式包括在學校和社區大力開展性知識和艾滋病預防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女性青少年的性健康知識水平,增強自我保護能力;采取多種途徑宣傳科學保健知識,為更老年婦女提供更多健康咨詢和服務,不斷提高她們的生活質量;大力開展避孕咨詢指導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2010年全國醫療機構提供了2215.7萬人次的計劃生育手術服務,服務質量不斷改善,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女性艾滋病防治工作不斷強化,預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嬰傳播已成為婦幼保健的常規工作,免費開展預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嬰傳播干預,關懷感染孕產婦及其所生嬰兒,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干預模式和經驗;在提供婦幼保健服務過程中,更加注重保護婦女兒童的生殖健康權益。

相關閱讀
- 《中國醫藥產業60年發展報告》隆重發布200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