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兩會”建言分析報告:醫療改革專題
【鏡頭回放】
2009年4月,新醫改改方案正式推出。此后不久,《關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的三年方案也隨之出臺。中國的醫藥衛生事業改革正式進入新的篇章。2010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就醫改的實施情況發表了意見和看法,規范藥品招標緩解“看病貴”難題,明確公立醫院的法人治理結構成為當年的熱點話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表示,要加快推進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積極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截止到2010年底,我國城鄉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已實現全覆蓋,政策范圍內的醫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
醫改三年,各方面的成果已經顯現,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問題。2011年是中國醫改近三年重點實施方案的“收官”之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更是醫改的攻堅之年。如何真正實現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目標,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兩會召開之際,各方代表聚焦醫改,紛紛獻言獻策。
一、看病難 看病貴:多角度入手 全方位改革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致力于解決的重點問題。相關數據顯示,新醫改實施后,看病難、看病貴仍然以超過五成的入選率位列“目前看病就醫存在的最大問題”之首。對此,兩會代表委員分別從醫生、醫院、醫藥及醫療器械以及醫療保險多個角度提出了相關的意見和建議。
1、醫生——探索醫生多點執業 加強基層人才培養
今年二月,北京市率先推出了《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試行)》和《北京市中醫類別醫師多點執業管理實施辦法(試行)》,規定北京市中、高級職稱的醫生可以合法多點行醫。對此,人大代表、北京友誼醫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王天佑認為,對于多點執業,既不要太過于推崇,也不要太過于限制,根據病人的需要來確定。人大代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長劉忠軍也表示,多點執業在我國屬新事物,有許多方面需要繼續探索。
此外,政協委員、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張慶文在其準備的《建立三級醫院高職稱醫生到基層指導機制》提案中表示將高職稱醫務人員派出指導機制和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學習機制相結合,將有望加快形成遍布基層的醫療衛生服務的技術網絡。而政協委員、寧夏醫科大學副校長則戴秀英建議,應加快全科醫生培養步伐,緩解群眾看病難。
2、醫院——做強基層吸引引資本 緩解醫患供需矛盾
形成基層和大醫院的縱向聯合體,組成醫療集團或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做強基層醫院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體制問題的重要方面,是政協委員、衛生部部長陳竺談到發展縣級醫院時表示的。
人大代表、山東濟寧醫學院黨委書記兼附屬醫院院長武廣華則認為,醫療服務“供不應求”是醫改推行困難、群眾“看病難”的重要原因,應該通過大力扶持社會資本興辦醫療機構來緩解這一問題。武廣華建議,各級政府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盡快制定出臺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興辦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政策,逐步使社會資本興辦的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占整個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總量的一半以上,打破政府和公立醫院對醫療資源的壟斷,形成醫療機構之間競爭的市場機制。
3、醫藥及醫療器械——切斷醫藥利益鏈條 引導價格良性回歸
對于目前存在的“以藥養醫”、藥價虛高現象,人大代表、高州市人民醫院院長鐘煥清認為全國藥廠的重復建設是藥費過高的根源,要解決藥價虛高的問題,就要切斷醫藥利益鏈,他建議全國統一地把藥品的出廠價、批發價、零售價標明在包裝上,并取消銷售的中間環節,讓醫院直接從網上和藥廠采購。
而就醫療器械存在暴利的現象,政協委員董協良建議加強對醫療器械價格的監管,特別是中間流通環節的監控,對拿回扣的醫護人員當以受賄定罪,讓患者使用的醫療器械價格回歸正常。
在11日的全國政協醫衛界別的小組討論中,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看病貴”主要是藥價高、檢查費用高兩方面。目前,基本藥物制度已經實施,但多數醫療檢查設備仍是進口,從而導致過度醫療等問題,成為目前“看病貴”的主因。他建議科技部門重點開展國產醫療設備的科研攻關項目。
4、醫保——推行全國統一聯保 解決異地報銷困難
“醫療保險跨地報銷”一直是困擾我國醫保參保地與實際居住地分離人員的現實問題。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分黨組書記,全國政協委員賈艷敏稱通過加快建設醫療衛生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和信息網絡的建設,實行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險卡,異地刷卡報銷結算醫療費用對于解決異地就醫難,實現醫療保險關系的全國轉移和接續,讓醫保改革惠及更廣大的人群非常關鍵。而全國人大代表、志高空調董事長李興浩也建議異地就醫直接按照參保地標準結算,簡化異地醫療費用報銷程序,避免就醫者本人輾轉兩地。
衛生部部長陳竺11日表示,異地報銷兩年內將會有成效。陳竺說,目前醫療異地報銷在省域范圍內已經可以實現,跨省之間異地報銷已在長三角地區實現,目前異地報銷的主要問題是信息系統不融合,但“兩年內會看到成果。”
二、公立醫院改革:公益效益雙行 職能效率并重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已啟動一年,一年來,試點城市已全部建立健全領導和工作機制,并陸續出臺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和一批配套政策措施。但是作為新醫改五項制度安排中關注度最高、困難最多、牽扯最廣、影響最大的公立醫院改革一直因為“雷聲大,雨點小”而飽受非議。
衛生部部長、全國政協委員陳竺表示,我國縣級醫院擔負著全國70%的醫療任務,因而大力推進縣級醫院發展是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的突破口。全國人大代表、高州市人民醫院院長鐘煥清在今年兩會提交建議,必須通過發揮政府對醫改的主導作用,從國家整體上規劃藥品器械耗材的生產銷售問題以及建立科學的醫院考評體系,實行院長目標管理制等方面著手,突破公立醫院改革深水區。
對于公立醫院改革的公益性與市場化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鄭大二附院副院長楊利霞認為,公立醫院改革要堅持公益性不動搖,她提出法人治理結構要把握好兩個原則:一是體現公益性目標,不以贏利能力為衡量標準。二是在落實出資人地位,實行管辦分開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業績考核監控指標。人大代表李利則認為,“一方面,公立醫院要通過管理體制改革,既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又提高運營效率;另一方面,應對醫務人員實施績效考核,真正調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對改革的積極性,提高公立醫院運作效率。”
三、農村醫藥衛生事業:優化基層醫療機構 解決村醫后顧之憂
包括農村衛生醫療系統,新農村合作醫療在內的農村地區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關系到我國9億多的農民切身利益,也因此受到兩會代表委員的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畢紅珍是甘肅省平涼市白廟鄉白廟村的一位農民。作為一名“80后”的回族農民,她提出當前偏遠農村的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普遍比較差,基層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不僅數量嚴重不足,專業素質等也有待提高。對此,畢紅珍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力度,高標準、高起點的建設和改造農村醫療設施,以改善農民的就醫環境。同時,要加強農村衛生人才培養,鼓勵和號召大學畢業生到鄉鎮衛生院工作,并加強對縣鄉醫務人員的培訓,不斷更新他們的專業醫護知識,提高他們的技能和專業水平。代表馬文芳也建議國家出臺配套政策,建立規范統一的鄉村醫生養老保險制度,解決鄉村醫生后顧之憂。
四、基本藥物制度及藥品安全:完善藥品法律 發展社會藥房
2009年國家公布了基本藥物目錄并規范了基本藥物采購和配送。但是從實施情況來看,我國的基本藥物制度和藥品安全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作為醫藥行業的代表,老百姓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子龍從多個方面提出了幾點建議:一、鼓勵零售藥店發展發展連鎖經營;二、修訂《藥品管理法》,加強對網上售藥的監管;三、授予社會藥房社區基礎健康教育的職責,為本地區的社區居民提供健康知識和用藥指導。同時從制度上保障慢性病患者可以到社會藥房買藥;四、統一保健器材標準并進行強制性認證;五、規范抗生素原料藥銷售行為,不得將抗生素原料藥銷售給有相關資質的藥品(含獸藥)生產、經營單位以外的企業或個人。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吳湞10日在出席由全國政協提案委組織的“創新管理,健全機制,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提案辦理協商會”上透露,我國預計于2015年實現對所有藥品的電子監管,保障公眾用藥安全。
五、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加大支持力度 鼓勵研發創新
2009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到,充分發揮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服務中的作用。針對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的發展問題,部分代表委員同樣提出了相關的意見和看法。
針對目前中藥注射劑因不良反應而在大中醫院全面叫停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神威藥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李振江認為“對于中藥注射劑這個產業,不能因噎廢食。”他建議,國家應資金對所有基層醫院醫生對中藥注射液在臨床上的使用、配伍及應急處置進行培訓,使中藥注射液更加規范使用,惠及廣大消費者。
對于去年成為一時輿論焦點的張悟本養生事件,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表示,張悟本事件已讓衛生部門意識到百姓對養生保健知識的“如饑似渴”,同時也說明政府相關部門在監管、指導方面都存在滯后性,目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在就中醫養生保健的如何準入、規范、人員標準等進行研究,旨在規范各類打著中醫旗號的養生保健機構。
200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部分)》,包括307個品種,其中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205種,中成藥102種和中藥飲片,而民族藥沒有列入。蒙古族代表其仁旺其格在提案中建議從支持蒙醫藥事業,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角度出發,將符合條件的蒙藥納入到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以保持西醫、中醫、民族醫相互補充、和諧發展的良好態勢。
【專家解讀】
針對醫改,兩會代表委員從多個方面提出了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從中不難看出,醫改的焦點就在于如何改變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現狀。長期致力于醫院管理領域研究的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專家莊一強先生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關鍵在于推動在整個醫療體系中占大多數的縣級醫院的改革。”總體來看,基層縣級醫院所承擔著全國9億多人民醫療任務,但其目前的生存狀況卻相對較差,技術落后、醫護人才短缺、科研能力薄弱,顯然不能滿足當前的就醫需求。長此以往,買高價藥,擠大醫藥,已經成為老百姓保證看病質量的必走之路。醫生多點執業也好,高職人員下派也罷,基礎性的醫療水平難以達到始終是治標不治本,而缺乏競爭機制的縣級醫院懷抱著醫藥滋養,政府買單的態度也絕不會根治“看病貴”的頑疾。
基層醫療體系的改革關系到公立醫院改革的成敗,與基本藥物制度的確立和藥品價格的調控也密切相關。因此,從長遠發展來看,提高縣級醫療水平,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增加基本醫療設施,加大力度培養基層醫護人才外,實行醫保、醫療、醫藥聯動改革,采取綜合措施治理縣級醫藥存在的“過度醫療”、“過度用藥”、“過高藥價”的頑癥,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換而言之,作為一項重要的惠民舉措,縣級醫院層面的醫療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理清思路,打好“組合拳” 是必要之舉。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我國順應社會進步和市場經濟發展,保障民生,造福于民的一項重要改革。改革的成敗與否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安居樂業,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關系到中國的發展進步。醫療改革并非易事,但任何一項改革的成功都并非一蹴而就,改革的魅力正在于直面問題而有所擔當。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改善醫患關系,協調利益矛盾,完善醫保體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有理由相信風雨兼程的醫改之路,會因為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邁出更加堅定步伐。
資料來源:
1.曹健,《戴秀英委員:加快全科醫生培養步伐緩解群眾看病難》,新華網,2011年3月2日。
2.侯俊杰,《小傷小病涌進大醫院 委員建議派高職稱醫生下鄉》,中國新聞網,2011年3月2日
3.趙仁偉、劉寶森,《武廣華代表:扶持社會資本興辦醫療機構緩解“看病難”》,新華網,2 011年3月6日。
4.趙琳琳、何濤、陳翔、王飛、柳建云,《鐘煥清談公立醫院改革 建議實行院長目標管理制》,廣州日報, 2011年3月7日。
5.單純剛 《楊利霞委員:必須遏制公立大型醫院盲目擴張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新華網 ,2011年3月3日。
6.張孔娟、趙孟,《醫療體制改革重點應落實在基層》,中國經濟時報,2011年3月4日。
7.新華訪談,《全國人大代表謝子龍談藥品管理法及社會藥房作用》,新華網,2011年3月3日。
8.張濤、曹國廠,《李振江代表:中藥注射劑不該被邊緣化》,新華網,2011年3月4日。
9.張慶文、賈艷敏、畢紅珍、蒙古族代表其仁旺其格等提案來源于人民網。
10.朱爍、王萍,《衛生部部長陳竺:醫保跨省報銷兩年內實現》,北京晨報,2011年3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