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便宜制造周期短的3D打印骨骼假體技術已為200多名患者應用
19歲內蒙女孩從小患上“麻花腿”,為了不用拐杖,倔強的女孩一直用單腿跳著上學。這個病例之罕見,醫生都沒法描述清楚病情,只能借助照片表達,女孩求醫之處醫生都建議截肢。九院戴尅戎院士領銜的醫療團隊利用3D打印技術找到病因并研究手術方案,并為她定制符合人體工學的假體。手術后一個月,女孩有生以來第一次用兩條腿走路,11個月后已經可以使用拐杖上下樓梯,3年后的今天,這個大學三年級的女孩已經可以不用拐杖上樓梯了。
上世紀80年代,第十人民醫院骨科主任蔡鄭東教授參與設計制作可調式人工半骨盆假體,但是當時的產品組建多、材料強度不夠,也不完全符合生物力學。現在,采用新技術所制作出的假體不僅更加仿生,而且制作周期縮短成本也減少了。“當時到國外定制一個假體需要一兩個月,大約要1.2萬歐元,換算一下就是一輛桑塔納轎車的價格。”
上海交通大學袁建兵工程師正致力于非金屬快速成型技術(3D打印)的研究,幫助像蔡鄭東一樣的醫生們為不同的病患制作關節模型、手術導板等等。不僅如此,通過使用特殊材料還可以打印出患者所需要骨骼假體直接植入患者體內。依托3D打印技術,蔡鄭東已經成功為近兩百多名病人成功進行半骨盆置換手術。病人再也不需要用“一輛桑塔納”的價格來訂購假體了,不僅價格便宜了很多,而且定制周期也只需要一周左右。這項技術如今在國內醫學領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袁工程師有點“應接不暇”,目前他正通過云技術與國內20多家醫院展開合作。
同一團隊的李祥博士正在領銜這個領域的更前沿技術——直接金屬快速成型,用鈦等金屬材料粉末制作成病患所需的三維多孔植入物,可以直接植入患者體內。經過計算機計算,這種帶有空隙的“零件”孔隙率和強度達到最佳平衡狀態,“空隙越多越有利于金屬與人體組織細胞長合,但是一些關節例如髖骨,需要能夠承受一定的重量達到功能作用,所以孔隙率和強度的平衡就非常重要了。”目前,這項技術在國外已通過FDA認證,國內正進行動物實驗,一旦取得有關認證就將投入臨床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