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AI醫學影像平臺商業模式探索
AI有望在醫學影像領域率先落地,因此,醫學影像+AI也是目前醫療人工智能領域最為熱門的領域,到底有多熱門呢?
AI醫學影像領域資本相當活躍
根據火石創造的企業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從事醫學影像+AI的企業已經超過了100家,而目前單筆融資過億的就已經有17起,讓我們再來看一下近兩年國內醫學影像+AI領域的融資情況。
數據來源:火石創造整理
技術的進步和資本的狂熱,使得人們更加關注產品是否能夠切實落地。目前人工智能醫學影像產品主要應用于疾病篩查階段,是一個不易獲得穩定商業模式的領域,但AI醫學影像一直都不是一個在單一維度重復競爭的領域。縱觀國內主打AI醫學影像的公司,業務所聚焦的領域各有差異,有腫瘤也有慢病,所面向的客戶群體也有所區別,既有三甲醫院和基層醫院之分,也有面向C端患者、IT企業、藥廠、保險公司以及政府部門。
技術、場景以及數據,是企業在形成商業模式過程中最主要的三大要素。如果技術是一臺發動機,那么數據就是汽油,一家AI醫學影像企業的商業化,光有強勁的發動機是跑不起來的,因此,掌握優質海量醫療數據的醫療機構資源和渠道,則成為了至關重要的因素。
為此,我們對比了幾家國內在AI醫學影像領域比較有代表性的企業,希望從應用場景和數據資源的角度看一看AI醫學影像目前在中國的落地情況究竟如何。
國內典型公司對比
總體來看,AI醫學影像的商業模式在逐漸清晰,產品不斷落地,并且與醫療機構在合作不斷深入。從變現的角度來看,目前尚未有企業能單純依靠AI業務實現盈利,并且主要還是以“軟件費用收取”為主要模式,比如匯醫慧影和健培科技等都有依靠云系統、云存儲等服務作為收入來源。可見,AI醫學影像要真正論成功實現商業化盈利,還為時尚早。當前許多創新性中小企業依然要依靠其他業務銷售或者融資的支撐,與醫療機構的合作依然還是以免費或者低價提供系統和服務以獲取優質數據資源為主。
表 典型企業商業模式對比
大醫院還是基層醫院?
具體來看,二甲以上醫院依然是國內企業重點開拓的重要陣地,主要原因在于:一、大量的高質量醫療數據集中在這部分醫院中,是企業用來訓練和完善算法的最優選擇;二、大醫院更有能力、資本和規模來為人工智能產品買單。如果不論需求的滿足程度,大醫院的醫生更能接受這類前沿產品;三、可以通過大醫院輻射到其相關基層醫院這一渠道,打開產品在基層醫院的布局。
誠然,目前主打大醫院這條線也存在著一些障礙,原因在于大醫院有更好的醫生、設備和技術,對AI產品的需求不是那么強烈,甚至一些產品并沒有搞清楚醫生的真實需求,導致醫生不買單。
其中我們看到翼展科技這一特殊的例子,從公開資料來看,翼展科技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聚焦在了基層醫院,2016年與昌都地區人民醫院達成試點合作,推行“1+1+10”模式,即一個數據私有云,一個區域影像中心,10家縣級醫院和影像醫生支持。通過圍繞影像設備服務、信息化產品及服務、遠程診斷、醫生集團等打造完整的線上線下智慧影像服務生態鏈,翼展科技希望能在基層醫院這一場景下快速實現人工智能輔助診斷。
此外,Airdoc也選擇布局醫院外場景,通過人工智能幫助各級醫院的醫生發現早期慢性病患者,基層醫療機構只需要拍攝照片,人工智能將自動分析結果返還患者,患者可以在手機端快速收到檢測結果。目前,Airdoc與國內三甲醫院的合作作為基礎,以此提升數據體量和標注的質量,未來Airdoc將向基層、社區布局,主要聚焦在動脈硬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領域。Airdoc還與星創等眼鏡門店進行合作,在幫助眼鏡店進行服務升級的同時,也增加了Airdoc自身數據體量,為今后的慢病篩查、疾病圖譜分析做前期的數據支持。
醫院付費還是患者買單?
離開賺錢談商業模式,是很不現實的,最終還是要落到用戶是誰和誰來買單這樣的問題上。由于目前AI醫學影像產品大多集中在疾病篩查和輔助診斷,雖然能夠減輕醫生的工作量和提高診斷準確率,但是對醫療機構來說,這并不是剛需,并且其中存在著醫療事故責任認定的風險,醫療機構為此付費的意愿并不強烈,這正是目前大多數商業模式面臨的困難。那么其他的潛在付費方呢?
匯醫慧影多款產品已開始收費,其電子膠片就是由患者買單的,并且公司在盈利模式的布局上也正在往多元化方向發展,比如布局保險相關的產品。今年6月完成了C+輪2億美元融資的依圖科技同樣在做一些商業模式上的探索。根據報道,依圖醫療并不一定采用“軟件費用收取”這種業內普遍采取的主要模式,而是在探索讓保險公司、體檢中心、藥廠等潛在付費方為智能醫療買單的模式,只是目前還沒有成熟的市場環境可以落地。
小結
1、總體上看,AI醫學影像產品不斷落地,商業模式逐漸清晰,但是短期內單純依靠AI產品實現盈利的模式尚不可行,還需依靠配套產品和服務實現收入支撐;
2、技術創新仍是發展的核心,決定了產品的應用場景和準確率,技術難題的攻克是商業模式突破的基礎;
3、產品設計還需契合實際醫療需求,只有真正解決實際剛需的產品,才是用戶愿意買單的產品。
【來源:火石創造】

相關閱讀
- 14類耗材,最低價聯動2024-11-27
- 新一輪高值耗材集采或將啟動2024-03-12
- 二三類醫療器械實名制,再擴圍!2023-07-27
- 國家六部門發文,全國下半年帶量采購方向定了!2023-07-26
- 當國產器械玩起「高端局」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