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ICU敗血癥及感染性休克患者預后比較
嚴重的敗血癥和敗血癥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死亡率很高,在不同的研究中其差異由22%-76%不等,其中受到很多重要因素的影響。ICU(重癥監護病房)的治療和住院情況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布朗大學呼吸及重癥醫學Mitchell Levy MD 教授,利用“拯救敗血癥行動”在歐洲和美國醫院的數據,進行隊列研究比較其比較其整體預后情況。研究發現,歐洲送入ICU的患者病情更重,與美國相比其毛死亡率更高,從醫院轉入ICU患者更多。這項研究刊登在2012年十一月的Lancet Infectious Dieases上。
該研究利用SSC(拯救敗血癥行動)的數據,在美國和歐洲的超過200個中心進行。只有患者的入院時間從2005年的一月到2010年的一月,至少有20張ICU病床的醫院及住院3個月以上的患者才納入了這項分析。每個醫院只有前四年入組的患者納入隊列分析。診斷為嚴重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均為從急診或病房轉至重癥監護病房(ICUs)的,這些患者數據都輸入了SSC的數據庫。25375患者納入了這種隊列研究。美國有107個中心的18766名患者(74%),歐洲納入了79家醫院的6609名患者(26%)。在美國,12218(65.1%)名患者是從急診科收入ICU的,而在歐洲,3405名患者(51.5%)是從病房收入的。
研究結果表明,在收入ICU之前,在病房停留的時間,歐洲相比長得多。(1.0vs0.1天,差距為0.9,95%置信區間為0.8-0.9)。毛死亡率在歐洲高于美國(41·1%vs 28·3%, 差距12·8, 95% CI 11·5—14·7)。在ICU平均住院時間(7·8 vs 4·2天, 3·6, 3·3—3·7)和總體住院時間(22·8 vs 10·5 天, 12·3, 11·9—12·8),歐洲都比美國高。調整后的歐洲的死亡率不再明顯高于美國。(32·3% vs 31·3%, 1·0, −1·7 to 3·7, p=0·468)。完全按照所有適合的敗血癥液體復蘇指南進行的患者,美國比歐洲高(21·6% vs18·4%, 3·2, 2·2—4·4)。
討論,在未調整的死亡率上,歐美有明顯差異。但是經過敗血癥嚴重性調整后的數據顯示差異消失。歐洲和美國相比,入院患者更重,從病房送入ICU的患者更多(美國從急診送來的患者更多)。這項研究對不同醫療模式的ICU的效率,和如何有效的使用資源方面,提出了新的問題。

相關閱讀
- 半導體測序榮獲法拉第獎,可用于醫療診斷201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