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中日、北京醫院三大醫院交成績單了!
醫藥網12月29日訊 繼國家衛健委推出扶貧、全民健康、基層醫改等“十三五”時期改革發展成效情況系列新聞發布會后,我們終于等來了國家隊——3家委屬三甲醫院匯報成績單!
12月2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就委屬醫院“十三五”時期改革發展成效情況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北京醫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奚桓,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韓丁,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宋樹立出席新聞發布會,分別介紹國家衛健委屬醫院“十三五”時期改革發展成效情況。
協和醫院:
手術超過25萬例,疑難重癥超7成
韓丁表示,十三五期間,協和一直勇于擔當,發揮公立醫院排頭兵的作用,堅持人民為上,提供有溫度的醫療服務,堅持學科引領,提供有精度的醫療服務。
馳援武漢期間,協和云集41個科室的186名國家援鄂醫療隊隊員救治了109位極危重癥患者,貢獻了新冠重癥肺炎的協和方案;牽頭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6批次56名骨干隊員充分發揮學術引領、造血幫扶、區域輻射、大病兜底及平臺支撐作用,助力“大病不出藏”;牽頭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落實國家、省市、地縣的分級診療模式,推進我國罕見病早發現、早診斷、能治療、能管理。
“十三五”期間,協和自主研發了手機APP和院內自助服務機,在全國公立醫院中率先推行身份證替代就診卡“一卡通”,方便患者就醫;積極推進遠程醫療,僅2020年就與全國200余家醫院開展遠程會診、手術、查房、培訓、健康宣教;開辟了“云上協和”,提供線上咨詢、線上診療、藥品配送到家等服務,提高了醫療效率,降低了患者的就醫成本。
“十三五”時期,醫院累計收治門急診病人1700多萬人次,住院患者逾50萬人次,實施手術超過25萬例,疑難重癥的比例達到70%以上,醫療服務綜合技術難度水平位居北京市前列。
中日友好醫院:
全國第二、世界第八的肺移植中心
宋樹立介紹道,中日友好醫院誕生于1984年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中,36年來始終堅持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始終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不斷努力。
在方便群眾看病方面,不斷改革和優化醫療服務全流程,門診預約率已經達到97.37%,2020年累計提供各種線上醫療服務500多萬人次,同比增加48%;建立一站式患者服務中心,應用現代化手段方便患者,同時安排專門人員幫助老年患者方便就醫。
在提供優質醫療方面,中日友好醫院作為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具有四大特點:
站得高:加強區域間合作,在學科協作,在醫、教、研、防和管理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管得寬:從早期的戒煙干預到肺腫瘤等慢性病防治,以及像新冠肺炎等突發新發急性傳染病治療、急危重癥的救治,以及終末期的肺移植,具備全流程的防治能力;
沉得下:成立呼吸專科醫聯體,使更好的資源下沉到基層;
沖得上:馳援武漢抗疫,發揮國家隊的作用,派出的164名醫療隊員就是以呼吸與急危重癥學科為核心組建的。
同時,中日友好醫院具備中醫學科體系,中西醫結合為一大優勢;器官移植工作方面,目前已經成長為全國第二、世界第八的肺移植中心,今年腎移植已經突破了100例。
在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方面,推行日間手術,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已經做到全覆蓋;在堅持醫院公益性方面,第一時間引入了國家的談判藥品和“4+7”國家藥品集中采購藥物,同時嚴格處方管理,規范藥品和耗材使用,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牽頭成立28個專科專病醫聯體,促進優質資源下沉,發揮國家互聯網和遠程醫學中心的作用。
北京醫院:
為老年患者量身打造健康課程
奚桓介紹道,北京醫院是直屬國家衛生健康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已有115周年建院史。該院老年醫學專科在復旦醫院排行榜上已經連續幾年蟬聯第一,也是國家老年醫學中心的所在單位,目前,北京醫院住院患者老年比例比較高,已經超過了50%。
針對服務患者群體的特殊性,北京醫院推行了一系列改善和提升醫療服務措施。
首先,80歲老年患者設置優先就診程序,分診系統和藥房系統自動聯動,老年患者在需要的時候可以享受優先渠道,叫號系統會把他優先排在前面,縮短等候時間;
其次,跟轄區醫聯體和社區醫療機構和醫療中心開展了聯動,建設轄區內的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老年護理服務相關能力,設置異地就醫患者預出院當日審核的信息流程,使很多患者在出院當日就可以完成結算,拿到醫保卡;
然后,在國內率先開辦了純公益性質的老年健康大學,制定出能夠滿足老年患者健康需求的教學大綱,提高老年患者的健康知識、健康素養;
最后,成立北京醫院老年健康大學的慕課學院,錄制線上精品課程——135節慕課,時間長達1350分鐘,廣受患者和群眾的好評。
破題 “看病難”,三大醫院各顯神通
■協和醫院:開源、提效、推進醫聯體建設
在“十三五”期間,北京協和醫院平均日門診量達到1.3萬人次,其中外地患者達到六成。“一號難求”既體現了患者的信任,也對醫院服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韓丁表示,首先就是開源。深挖潛力、科學排班、增加號源,通過績效考核指揮棒讓更多的專家出門診,同時開設夜間門診、周末門診;
第二增加效率。在單位時間內看更多的病,多措并舉,通過各種政策傾斜提高輔助科室積極性,有效縮短輔助檢查的預約和出報告時間,包括采取智能藥柜、一站式繳費,繳費取藥時間大大減少;
第三推進醫聯體建設,讓優質醫療資源輻射下沉,讓更多患者獲益;
第四積極推進互聯網診療,充分利用專家的碎片時間,跨越時間、空間限制,給更多的病人服務。
■中日友好醫院:分級診療是一個最主要的手段
如果要想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其實分級診療是一個最主要的手段或者說是最主要的實現目標。
第一,實現區域分開,通過在不同的區域打造國家級醫療中心,再通過區域醫療中心,讓每一個區域都有優質的醫療資源,最終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醫療資源;
第二,做到城鄉分開。以縣域為抓手,以縣醫院為龍頭,提高縣級醫療機構服務水平,努力做到讓群眾大病不出縣,在這方面中日友好醫院積極落實國家安排部署。舉個例子,中日友好醫院通過支持安徽省金寨縣人民醫院,通過我們幫扶,現在金寨縣人民醫院已經具備了三級綜合醫院資質;
第三,做到上下分開。以病種為抓手,做到上下分開,讓醫療資源能夠正常的順向流動。中日友好醫院建立了28個專科醫聯體,通過雙向協作,建立順暢的、優化的轉診機制,努力的實現醫聯體內的群眾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有一個合理的診療格局;
第四,做到急慢分開。有一些術前、術后、康復、檢查的階段,應該在基層醫療機構能夠完成,這樣能夠節省出公立醫院、三甲醫院的優質資源,為更需要的患者服務。醫院通過開設日間手術等等優勢,通過建立康復病房,能夠緩解醫院的專科專病壓力,同時也為患者節約了醫藥費負擔。
■北京醫院:發力日間手術、醫聯體和健康宣教
增加日間手術的病種,建立完整的日間手術入院、手術、復蘇、離院等全過程的閉環管理。住院患者實行錯峰辦理住院手續,利用信息手段實行每個病區獨立、動態管理患者入院信息;為急診的危重癥患者開辟綠色通道,提升救治效率。
根據19家醫聯體單位不同的特點,不同的需求,采取了定制化的合作模式,上級醫院深入到醫聯體內開展門診、查房、手術等診療工作。同時通過接收醫生的進修,通過名師帶高徒等等方式,靈活開展人才交流和人才培養工作,提升區域內醫聯體學科建設和診療能力,并完善雙向轉診和綠色通道。
開展以衛生主題日等相關的重大紀念日的健康宣教活動。如“京醫夜話”,每周四晚上,圍繞不同的醫學主題,邀請北京醫院和醫聯體單位內成員專家共同合作,在線上開展學術交流。這既是線上學術交流,也為患者提供服務,目前已經開展了16期,目前累計在線受眾達到6萬人。
【來源: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