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合式上頜竇提升術在牙種植中的應用
【關鍵詞】閉合式上頜竇提升術 牙種植
牙種植術的首要條件是要有充足的骨量。臨床上由于各種原因會出現牙槽骨骨量不足。本次研究采用閉合式上頜竇提升術在牙種植中的應用,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6月至2008年8月麗水市中心醫院上頜后牙區骨量不足患者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齡20~71歲,平均年齡(38.12±3.11)歲。術前X線顯示:牙槽峭頂到上頜竇底骨平均高度(5.50±1.10)mm。上頜后牙游離缺失11例,單個上頜第一磨牙缺失5例,多個牙齒的間隙缺失2例。
1.2 方法 術前X線曲面體層攝影顯示上頜竇①,根據底壁剩余牙槽骨的高度、寬度、骨質密度及上頜竇竇腔和黏膜情況及頰側骨壁情況、近中余留天然牙的牙根方向及與上頜竇腔的關系等做出種植修復計劃,決定同期還是延期植入種植體和種植體的選擇等。共植入30顆種植體,全部為ITI種植體(由瑞士Straumann公司生產)。
手術在局麻下進行,牙槽嵴頂做縱向切口,全層翻起粘骨膜瓣,小球鉆定點后用直徑2.00mm先鋒鉆預備種植窩至距離上頜竇底約1.00~2.00mm,逐級備洞至如上深度及擬用種植體相應直徑。然后用骨擠壓器,進一步輕敲使竇底使之發生骨折,竇底黏膜完整地提升。18例均植入骨移植材料(Bio-oss骨粉),將Bio-oss骨粉放于洞口,用骨上頜竇提升器將其送入竇底。最后放入種植體,種植體尖端作為最后的骨擠壓裝置將骨材料推入壓緊,關閉創面。
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同時患者應避免進行大運動量鍛煉或擤鼻等動作,避免竇底黏膜受到過大壓力。術后攝X片,觀察竇底黏膜位置的改變。
2、結果
共30顆ITI種植體植入18例患者上頜后牙區。其中2例在進行提升手術時出現上頜竇底黏膜意外穿孔,即用明膠(1例)、膠原膜(1例)處理,術后未見上頜竇炎癥及創口裂開現象,也未出現死骨。完成上部修復結構后,義齒行使功能良好。
18例術后X片顯示:上頜竇底抬高(3.50±1.20)mm,結構基本完整種植體周圍無陰影。3~6個月行上部義齒修復。隨診12~18月,臨床檢查顯示:種植體及植骨材料未引發任何并發癥,牙齦形態色澤正常,無炎癥,無失敗病例。
3、討論
開放式上頜竇底提升術首先由Tatum應用于臨床,目前己成為上頜后牙區骨量不足種植修復的常規方法②;開放式提升是在上頜竇前壁處開窗,通過特制的提升工具將上頜竇底黏膜提升,在提升的上頜竇底處放置移植骨塊或人工骨粉,同期或分期植入種植體該術可在直視下進行,竇膜損傷易處理,提升的上頜竇底高度較高、易控制,但手術范圍較廣、損傷較大、術后反應較重費用高,患者不易接受,多用于上頜后份植入區骨質高度<5.00mm的病例③。
閉合式上頜竇提升技術根據上頜竇成形術原理以及希望將種植體根尖包埋于骨內的想法發展的增量技術,這種方法手術范圍小,創傷小,術后反應輕微,治療時間縮短,配合骨擠壓可提高骨質量,費用低,患者易于接受,但是該手術是在盲視下進行,黏膜損傷不易發現,上頜竇提升高度有限。本次研究病例剩余骨高度多較低,閉合式提升術后仍取得滿意的效果,未發生并發癥,提示該方法應用可靠,對具有一定的剩余頜骨骨高度進行上頜竇竇底閉合式提升術種植修復是較好的選擇。但遠期效果有待進步隨訪觀察研究。
保持上頜竇黏膜完整不被穿通是閉合式上頜竇提升技術的關鍵。術前必須準備充分,常規行X線曲面體層攝影片,通過放大率公式精確計算上頜竇竇底至牙槽峭的高度,先鋒鉆鉆入時即應特別小心。鉆孔至離竇底1.00~2.00mm時,阻力明顯增加,骨質變硬的感覺,說明己達竇底層皮質骨層。若用力失控出現落空感表明上頜竇黏膜被穿通。若己達一定深度而未有明顯阻力感,可插入深度尺攝曲面斷層片明確鉆孔深度,避免非直視下進行的手術穿通上頜竇黏膜。骨擠壓器敲擊進入種植窩造成竇底骨折提升竇底黏膜時,手術操作應輕柔仔細,幅度控制在4.00~5.00mm。當提升幅度>5.00mm時,黏膜撕裂情況明顯增加,提升區骨質形成不佳,行使功能后易致種植早期失敗。
上頜竇黏膜穿通或撕裂的判斷和處理:鉆具有明顯落空感,病人配合作鼓氣動作。如竇底黏膜有破損,則可見種植窩內有空氣吹出,或在種植窩出口處有氣泡,應該終止種植體植入,植入明膠或膠原膜后再植入種植體亦可考慮。
綜上所述,上頜竇提升術是解決上頜后牙區萎縮牙槽嵴患者種植義齒修復的一種極有臨床價值的方法。但是,如何在保證種植體獲得足夠支持的前提下減小上頜竇底黏膜提升的程度和范圍,以及減小的竇腔是否影響上頜竇的功能及影響的程度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建國, 劉興坤, 顧霖. 下頜骨各部位曲面體層影像放大率的定量分析[J]. 上海口腔醫學, 2001, 10(2):149-150.
2 Tong DC, Rioux K, Drangsholt M. A review of survival rates for implants placed in grafted maxillary sinuses using meta-a-nalysis[J]. lnt J Oral Maxillo,1998,13(2): 175-182.
3 Yldirim M, Spekermann H, Biesterfeld S, et al. Maxillary si-nus augmentation using xenogenic bone substitute material-Bio-Oss in combinationg with venous blood, A histologic andhistomophometric study in humans [J]. Clin Oral implants Res, 2000 , 11(3):217-229.

上一篇:淺談齲病治療的失誤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