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內窺鏡微創手術治療60例蒙古族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療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提高鼻內窺鏡手術療效的方法。方法:對60例蒙古族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行經鼻內鏡手術。結果:60例患者中隨訪0.5年以上者54例,治愈41例(75.9%),好轉8例(14.8%),無效5例(9.3%),總有效率90.7%??艏埌鍝p傷1例,視力無損傷;術后出血1例,中鼻甲與鼻中隔粘連2例(2側),經換藥治療均治愈,無嚴重術后并發癥。結論: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具有良好的療效,手術操作熟練準確、徹底清除病變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 鼻內窺鏡手術 鼻竇炎 鼻息肉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臨床多發病,我院耳鼻喉科于2005年7月至2008年5月采用鼻內窺鏡微創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60例蒙古族患者,療效滿意。內窺鏡鼻竇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鼻腔鼻竇的基本功能。現將我科3年來經鼻內窺鏡手術治療的60例蒙古族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并對提高手術療效的方法進行探討。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60例(110側)患者均為蒙古族,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14~82歲,平均38歲。病程2個月~26年,平均5年。均有反復發作的鼻塞、流涕、嗅覺減退或喪失及頭痛等癥狀,保守治療無效。檢查發現中下鼻道有膿性分泌物,中鼻甲水腫或鼻腔有荔枝樣增生組織。鼻竇冠狀位CT掃描顯示上頜竇、篩竇密度增高,部分病例全組鼻竇密度增高。按照1997年??跁h標準①進行分型分期:Ⅰ型13例,其中1期2例,2期8例,3期3例;Ⅱ型31例,其中1期7例,2期19例,3期5例;Ⅲ型16例。
1.2 手術方法 全身麻醉1例,局部麻醉57例,局部麻醉加強2例。的卡因加腎上腺素紗條(1%的卡因20mL加腎上腺素3mL)作鼻腔黏膜表面麻醉3次,2%利多卡因作蝶腭神經阻滯麻醉。使用鼻內窺鏡和手術器械及電動切割吸引器(杭州好克光電儀器有限公司產),采用Messerklinger手術方式,對伴有較大鼻息肉者先清除息肉,然后切除鉤突,暴露并開放篩泡;根據病情及CT片所見由前向后行篩竇開放術,擴大上頜竇自然口,視病變擴大額竇口及蝶竇口;伴有中鼻甲肥大者行中鼻甲前外側緣及下緣部分切除術;伴有下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部分切除術。全組內窺鏡下行篩竇開放術35例(53側),鼻息肉切除27例(42側),額竇口擴大5例(9側),蝶竇口擴大3例(5側),中鼻甲部分切除術29例(41側),下鼻甲部分切除術8例(13側)。56例同時作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術后48小時取出鼻腔內全部填塞物,清潔術腔,清除鼻腔鼻竇內積血、血痂,生理鹽水沖洗鼻腔,每日1次。使用抗生素和鼻噴激素2周左右。術后6周內每周處理術腔1次,以后酌情2~3周處理1次,直到術腔黏膜完全上皮化,一般需要3~5個月。根據病情進行收縮鼻黏膜、吸引分泌物、清除囊泡和肉芽、分離粘連及術腔等治療。對懷疑有變應性病因者,局部鼻噴激素12周左右。
2 結果
2.1 療效觀察 60例患者中54例隨訪0.5年以上,按照海口標準本組病例治愈41例(75.9%),好轉8例(14.8%),無效5例(9.3%),總有效率90.7%。其中5例無效者均為Ⅲ型病例。失訪6例。
2.2 并發癥 眶紙板損傷1例,視力無損傷。術后出血1例,中鼻甲與鼻中隔粘連2例(2側)。經換藥治療均治愈,無嚴重術后并發癥。
3 討論
外科領域的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是近年來開展的新的手術方法。在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鼻內窺鏡、腹腔鏡、胸腔鏡等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手術途徑。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是本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外科技術,國內到90年代已經在較大醫院逐漸開展。而基層醫院經濟條件和技術差,以及受某些傳統觀念的影響,近年來才相繼開展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開展后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手術前對病變范圍的判定和評估失誤,造成手術方式和范圍不準確;由于醫生和患者的因素造成術后隨訪和清理不及時,導致治愈率下降。因此我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1 術前應常規進行冠狀位CT掃描 鼻竇CT是術前準確診斷、制定手術方案和術后復查的重要依據②。通過CT冠位片觀察鼻腔解剖變異,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氣化、鉤突變位等,同時也能了解是否有蝶上篩房、蝶側篩房的存在,紙樣板、篩板和篩頂的位置和厚度以及視神經的走行路徑。切除后組篩房時,如篩房氣化則容易形成腦脊液鼻漏,如篩房狹窄則易損傷視神經,因此鼻竇CT掃描也是鼻內鏡手術安全性和徹底性的可靠保證。
3.2 選擇好麻醉方式 基層醫院進行鼻內窺鏡手術時較難施行全身麻醉。一是患者不理解或害怕全身麻醉會影響大腦;二是有的麻醉師也認為鼻內窺鏡手術是小手術,不必小題大做;三是全身麻醉費用較高,許多患者難以承受。為此我們對需要全身麻醉的患者都耐心作好解釋工作;全身麻醉的選擇標準為Ⅱ型3期和Ⅲ型的患者,有前期手術史、CT顯示有篩竇骨質增生、精神特別緊張和伴有心血管或者呼吸系統疾病的病例③。
3.3 手術要點 鼻內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其優勢在于微創,并盡可能保留組織的功能。鼻內鏡手術要求操作精確,盡量保留健康組織,重新建立通氣引流功能及正常黏膜上皮清潔作用。鉤突基板病變或解剖變異是鼻竇病變的常見原因,故手術中常需切除。開放篩竇、上頜竇時,因盡量保留篩房、上頜竇內正常的黏膜組織。打開額竇時應注意對篩前動脈的保護,如只需要清理額竇口的阻塞,則不必進入額竇腔內。開放蝶竇只是清理影響竇口引流的障礙,如擴大自然口進入竇內操作,必須注意蝶竇外側壁視神經管和頸內動脈的重要標志。筆者體會,術者既要有傳統手術的經驗與技巧,又要熟悉鼻內鏡的操作要領,掌握內鏡下準確辨別篩板、眶紙板、淚骨等重要結構,把握好手術的深度和范圍,從而達到徹底清除病變、最大限度恢復鼻腔、鼻竇的生理功能。
中鼻甲是保護中鼻道和各竇口的天然屏障,而且是鼻內鏡手術時的重要解剖標志。但中鼻甲存在泡性中鼻甲、反向偏曲、炎性肥大及息肉形成等病變時,會影響鼻竇竇口復合體的通氣、引流,并誘發鼻竇疾病的發生,而鼻竇疾病產生的大量膿性分泌物又刺激中鼻甲,致中鼻甲炎性腫脹,息肉形成,造成惡性循環。故鼻內鏡手術適當處理病變的中鼻甲,可以改善竇口復合體的通氣和引流,減少術腔干痂形成及肉芽、息肉的復發,又促進中鼻甲的恢復,提高鼻內鏡手術的治愈率。本組29例鼻竇炎與中鼻甲病變并存的處理原則應視手術的目的、防止粘連的發生、增大術腔氣流與接觸氣流量的表面積的比值而定,以保障術腔的良好通氣、引流,達到盡快上皮化④。
3.4 加強術后隨訪 國內外資料和我們的經驗都表明,只注重手術本身,不注意手術后的處理,忽視圍手術期的整體綜合性治療的結果,只會降低治愈率[5]。我盟交通不便,人口以蒙古族居多。牧民衛生條件及衛生習慣相對較差,尤其是常年在野外勞做的牧民,缺乏醫療保障,另外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患病后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早期治療,發病率相對較高,而且Ⅱ型和Ⅲ型所占的比例較大。本組病例中,6例失訪者均為牧民,所以要建立科學的隨訪制度,記錄隨訪時的癥狀、體征等臨床表現,總結經驗。術前要反復與患者及家屬強調鼻內鏡隨訪、術腔護理的重要性,電話督促患者定期隨訪,使醫患之間達成共識,有利于系統地觀察和治療疾病,探索少數民族患病和治療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中華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分型分期及內窺鏡手術療效評定標準[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2):134.
[2] 閆燕,馬芙蓉,王麗.慢性鼻竇炎與鼻竇CT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科,2006,13(10):713-715.
[3] 朱偉,沈彤,張旭文,等.內窺鏡鼻竇手術中的麻醉問題[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1997,11(3):130-132.
[4] 李本農,許戈,王南平,等.鼻內窺鏡鼻竇手術對中鼻甲的處理[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7;21(18):857-858.
[5] 韓得民,周兵.鼻內鏡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05.

下一篇:內窺鏡鼻竇手術臨床應用體會
相關閱讀
- 鼻內鏡手術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38例分析2011-12-08
- 內鏡下處理鼻竇病變及開口528例手術分析2011-11-08
- 內窺鏡在鼻腔疾病中的應用2011-09-28
- 慢性鼻竇炎鼻內窺鏡手術前后黏膜的結構及功能變化2011-09-28
- 68例青少年慢性鼻竇炎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分析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