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內鏡下鼻竇手術105例臨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鼻內鏡鼻竇手術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鼻內鏡鼻竇手術治療鼻竇炎105例。結果:鼻內鏡鼻竇手術治療鼻竇炎總有效率93.3%。結論:鼻內鏡鼻竇手術療效滿意,是治療鼻竇炎的一種理想方法。
【關鍵詞】 鼻竇手術 內鏡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病,傳統的手術方法難以根治。20世紀90年代以來,鼻內鏡鼻竇外科學在全國迅速發展,我科自1997年5月~2009年1月開展這項技術以來,共進行了鼻竇炎手術660余例,對其中資料完整的105例進行了分析,其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5例病人中,男62例,女43例,年齡15~69歲,其中鼻竇炎30例,合并伴鼻息肉45例,伴鼻中偏曲30例,術前均經鼻內鏡、鼻竇CT檢查確診。
1.2 手術方法 用奧林巴斯鼻內鏡,以直徑4 mm,0°視角鏡為主,輔以30°、70°鏡;各種角度的篩竇鉗和施塞克鼻竇電動切吸刀。所有病例按病變程度和范圍以及全身狀況,分別采用局面麻醉或全麻。根據病人的病情程度及累及范圍的不同施行單純鉤突切除術、鉤突切除加前中篩開放術、鉤突切除加全篩開放術、鉤突切除加全蝶篩開放術。先用電動手術刀將鼻腔息肉切干凈,切中鼻甲息肉樣病變嚴重的病例影響引流的行中鼻甲外側部分切除術,保留中鼻甲內側部分。切除鉤突、咬除病變篩泡及開放病變蝶竇。鼻中隔偏曲者行中隔成型,術后鼻腔填入凡士林紗條①。
1.3 換藥及隨訪 術后2天抽出鼻腔內的紗條,從第三天開始每天用1%麻黃素棉片收縮鼻腔黏膜,并清理術腔內的結痂的分泌物,如有息肉殘留或囊泡肉芽生長應及時摘除,1周后出院。出院后每周2次清理術腔囊泡和肉芽,以不損傷已經上皮化的黏膜為原則,局部滴用1%地麻滴鼻劑和舒鼻滴劑;術后1~2個月后術腔已上皮化,延長復診時間,每15天~1個月復診1次,一般術后隨訪半年。對于有粘連及復發傾向的病人,及時在鼻內鏡下給予清理和補救,以防復發,提高治愈率。
1.4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1997海口標準②:治愈:癥狀消失,內鏡檢查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上皮化,無膿性分泌物;好轉:癥狀明顯改善,內鏡檢查見竇腔黏膜部分區域水腫、肥厚或肉芽組織形成,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無效:癥狀無改癢,息肉形成,有膿性分泌物。
2 結果
105例病人術后隨訪6個月~3年;治愈76例,好轉2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3.3%,無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慢性鼻竇炎是鼻科最常見病癥,對于需要手術治療患者,通過手術恢復鼻腔、鼻竇的通氣,引流功能,手術建立受累鼻竇或囊腫腔與鼻腔永久和寬敞的引流通道,傳統鼻竇手術因受視線及光源的影響,難以達到徹底根治目的,鼻竇手術在內鏡輔助下直視操作,具有視野清晰、放大,病灶清除徹底,組織損傷小的特點。在最大限度保留鼻腔鼻竇結構下,盡量保留正常鼻腔黏膜,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引流功能,達到治愈鼻竇炎的目的①②③。本組105例不同類型慢性鼻竇炎患者均取得了顯著治愈效果。
基于以上理論,首先根據病史,術前鼻內鏡檢查和鼻竇CT掃描結果,在實施鼻內鏡下清除竇口鼻道復合體病灶,保留中鼻早內側壁手術同時;針對不同復合體病灶采取個性化的手術方案,中鼻甲在鼻腔生理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是鼻內鏡手術引導標志,避免嚴重并發癥的重要手術標志④⑤。所以術中應盡可能保留中鼻甲,對中鼻甲黏膜嚴重水腫,息肉樣變或肥大而術中使用收縮劑后仍有水腫肥大者必須切除中鼻甲外側壁及下緣黏膜(電動切割吸引器切除),以防損傷中鼻甲及術后粘連,影響引流,導致手術手敗或復發,鼻中隔偏曲由于對中鼻甲和竇口鼻道復合體的影響可導致鼻竇的通氣,引流的障礙,矯正中隔偏曲,既能恢復鼻腔正常氣流動力學,去除致病潛在因素,也使術后鼻腔沖氣到位,換藥方便,降低了復發率。
術后綜合治療,換藥沖洗也很重要,術后應用糖皮質激素對提高療效有積極作用,盡量鼻腔局部用藥,使鼻腔黏膜收縮,減輕黏膜的水腫,減少粘連,減少黏膜的肉芽和囊胞形成,降低鼻息肉復發率,術后鼻腔沖洗,清理,促進黏膜的上皮化,術后早期負壓吸除積血,分泌物,血液和偽膜,減少術后粘連,竇口閉塞。
因此,鼻內鏡輔助下慢性鼻竇炎的手術治療,配合術后鼻腔的處理以及綜合性藥物治療是徹底治愈慢性鼻竇炎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韓德民.鼻內鏡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19-125.
2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
3 周兵,韓德民,黃謙.鼻內鏡鼻竇手術中中鼻甲的處理方法和意義.耳鼻咽喉—頭頸外科,1997,4(2):67-72.
4 江紅群,文三立.中鼻甲的處理方式與鼻內窺鏡手術.耳鼻咽喉—頭頸外科,1999,6(1):21-23.
5 梁健剛,黃郁林,盧建鵬.鼻內鏡鼻竇手術中鼻腔鼻竇解剖變異的處理.實用醫學雜志.2004,20(8):923-924.

上一篇:內鏡鼻竇手術325例臨床分析
相關閱讀
- 內鏡輔助顯微切除59例顱咽管瘤的臨床分析2011-11-25
- 鼻竇內鏡術后嚴重并發癥分析2011-11-08
- 滬首例內鏡下經鼻孔入路切除顱內腦膜瘤手術成功200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