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內窺鏡手術治療上頜竇真菌病36例
【摘要】 目的:探討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非侵襲性上頜竇真菌病的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近年來采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的36例上頜竇真菌病患者。結果:隨訪2~5年,原有癥狀消失,未見復發。結論:鼻腔解剖結構異常和局部病變與上頜竇真菌病關系密切。鼻內窺鏡手術具有創傷小,清除病灶準確,糾正鼻腔結構異常,保存鼻竇功能的優點,是治療上頜竇真菌病較為理想的方法。
【關鍵詞】真菌病 鼻內窺鏡手術 上頜竇
據報道,近年來上頜竇真菌病的發病率有明顯的增高趨勢①。我院于2000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鼻內窺鏡手術方法治療非侵襲性上頜竇真菌病36例,療效滿意。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36例中男11例,女25例;年齡26~67歲,平均48歲。病程2個月~10年,平均15個月。全部病例均單側發病,左側17例,右側19例。臨床癥狀:涕中帶血20例,膿涕19例,頭痛15例,有明顯鼻塞癥狀10例,面部麻木或脹痛3例。檢查:鼻黏膜慢性充血30例,中鼻甲肥大息變16例,鉤突肥大息變20例,篩泡肥大9例,中鼻道積膿32例,中鼻道黑褐色團塊1例,鼻中隔偏曲15例。所有病例均經CT檢查提示上頜竇不均勻密度增高,其中25例可見斑點狀高密度灶。病理學檢查:光鏡下36例都存在霉菌塊、炎性滲出物或壞死物中找到真菌菌絲或孢子,黏膜呈慢性非特異性炎癥。
1.2 手術方法 15例采用全身靜脈復合麻醉,21例采用局部麻醉,用1%的卡因30ml加0.1%腎上腺素3ml浸潤棉片,棉片擠干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3次,每次間隔3min。鼻內窺鏡檢查鼻腔,如有解剖畸形或病變影響操作,則先行畸形矯正或病變清除,其中15例在鼻內窺鏡下行鼻中隔矯正術,16例行中甲外側部分切除,然后切除鉤突,咬除或部分咬除篩泡前下壁(13例),擴大上頜竇自然開口,約1.5cm×1cm,用30°、70°鼻內窺鏡觀察,可見竇腔內黃色或干酪樣膿液,用吸引器吸除,并用不同角度的竇鉗清除病灶,見取出物多呈灰黃色或黑褐色豆渣樣、干酪樣團塊。黏膜水腫,部分有肉芽增生,清除不可逆病變組織,如肉芽、息肉等,盡量保留黏膜,用生理鹽水沖洗術腔。鼻腔尤其在中鼻道上頜竇口處用止血綾、高分子膨脹海綿填塞。
1.3 術后處理 術后第2天取出填塞物,并開始清理術腔血痂、分泌物,再用生理鹽水沖洗術腔3qd,直至沖洗液清澈。術后1周開始鼻內窺鏡下檢查、換藥,術后1月內每周1次,1年內每月1次,并長期隨訪。術后適當使用抗生素1周,以預防感染。
1.4 結果 隨訪2~5年,術前癥狀均消失,鼻內窺鏡檢查,全部患者中鼻道、上頜竇口通暢,竇腔內無異常分泌物。本組病例術中術后均未出現并發癥。
2 討 論
真菌是條件致病菌,可長期存在于鼻腔和鼻竇的黏膜上,并不引起任何癥狀。由于鼻腔解剖結構異常和鼻腔、鼻竇的炎癥病變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在徹底清除炎性分泌物和真菌團塊的基礎上,還需重視矯正解剖結構異常及切除局部不可逆病變,以保證鼻竇合理的通氣引流及恢復鼻竇纖毛清除功能②,本組36例鼻腔均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解剖結構異常和局部病變如中鼻甲肥大、息變16例,鉤突肥大、息變20例,鼻中隔偏曲15例,這些因素可導致鼻竇通氣引流障礙,分泌物潴留,造成乏氧潮濕的環境,有利于真菌的大量滋生,同時竇內的細菌感染,竇口黏膜因炎性水腫而阻塞竇口及鼻纖毛清除功能的喪失等均為真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
本組36例均在鼻內窺鏡下完成,與傳統的柯-陸氏手術相比,鼻內窺鏡手術具有以下優點:(1)在鼻內窺鏡下能及時發現和矯正鼻腔解剖結構異常和清除鼻道竇口復合體病變。在上頜竇自然開口擴大后,利用30°及70°鼻內窺鏡能多角度、清楚顯露竇腔內各處,尤其是直視下不易看到隱蔽區域的病變,以徹底、準確清除之,使上頜竇建立良好的通氣引流通道,徹底改變霉菌賴以生存的微環境,以降低復發率③;(2)鼻內窺鏡手術創傷小,患者所受痛苦輕,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微創鼻外科;(3)研究證實上頜竇內黏膜纖毛向自然竇口方向擺動④。鼻內窺鏡手術保留了上頜竇內可逆病變的黏膜,遵循了鼻腔、鼻竇的生理功能;(4)術后定期鼻內窺鏡檢查、換藥,及時清除術腔痂皮、肉芽組織、囊泡及息變黏膜,解除黏連等,對防止復發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抗真菌藥在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的確切療效尚未得到證實⑤,而其強大的毒副作用對身體造成的損害遠比鼻竇炎本身嚴重。本組36例病例均未應用抗真菌藥,未見復發。因此對于非侵襲性上頜竇真菌病不必應用抗真菌藥,鼻內窺鏡手術是治療非侵襲性上頜竇真菌病較為理想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楊 華,倪道鳳. 上頜竇真菌病發病趨勢初步分析[J].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0,7(1):14-16.
[2] 劉 蓓,梁建平,朱習平,等. 11例非侵襲性鼻竇真菌病的臨床分析[J]. 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 2002,16(10):544-545.
[3] 劉 銘,劉華超,周 兵,等. 鼻內窺鏡技術在霉菌性鼻竇炎的診斷和治療[J].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1996,3(5):267-269.
[4] 張小柏,王忠直. 正確認識慢性鼻竇炎的傳統手術和內窺鏡鼻竇手術[J]. 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 1998,33(1):52-54.
[5] Ferguson BJ. What role do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immunotherapy,and antifungal drugs play in the therapy of allergic fungal rhinosinusitis[J]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8,124(2):1174-1178.

相關閱讀
- 鼻內鏡手術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38例分析2011-12-08
- 鼻內鏡手術治療非侵襲性鼻竇真菌病2011-09-28
- 內窺鏡鼻竇手術臨床應用體會2011-09-28
- 鼻內窺鏡微創手術治療60例蒙古族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療效分析2011-09-28
- 鼻內鏡下犬齒窩徑路治療上頜竇病變201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