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科急診子宮切除47例臨床體會
【關鍵詞】 子宮切除
在基層醫院發生于圍生期的產婦大出血,經各種保守方法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急診子宮切除是搶救病人生命的一種有效方式。我院從1995年1月~2006年1月施此術47例,現將這些病例做回顧性分析。
1 臨床資料
1995年1月~2006年1月,我院住院分娩總數43207例,急診子宮切除47例,占總分娩數的0.109%。其中剖宮產7200例,剖宮產后子宮切除40例,占剖宮產數的0.556%,同期的陰道分娩36007例,娩后子宮切除7例,占分娩總數的0.019%。
1.1 一般資料 (1)年齡:20~42歲,平均32歲;(2)產次:初產婦20例,經產婦15例,≥3胎者12例;(3)流產、刮宮產史:有流產、刮宮產史21例,有刮宮產史17例;(4)孕周:<37孕周16例,足月孕25例,>42孕周3例,產褥期3例。
1.2 手術指征 47例;產科急診子宮切除指征:胎盤植入8例,胎盤粘連2例,前置胎盤6例,胎盤早剝5例,子宮破裂18例,子宮收縮乏力6例,羊水栓塞2例。見表1。表1 47例急診子宮切除指征18例子宮破裂、10例疤痕破裂、3例產褥期子宮切口破開出血、1例陰道產后宮頸裂傷延至子宮下段、4例因梗阻性難產致子宮破裂、5例胎盤早剝均并發子宮卒中和(或)凝血功能障礙,出血均在1500ml以上。子宮乏力出血包括剖宮產術后3~5h子宮出血再行子宮切除手術3例。
1.3 手術方式 44例為子宮次全切除術、3例為子宮全切除術。其中陰道修補1例,膀胱修補2例。
1.4 麻醉方式 連續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1.5 出血量與輸血情況 出血量>1000ml 25例,出血量≥2000ml 20例,失血性休克40例全部輸血。
1.6 并發癥 本組無手術損傷,常見并發癥:貧血7例、泌尿系感染3例、腹腔滲血1例、腹壁血腫1例。
1.7 病理診斷 子宮標本均做病理檢查,結果與臨床診斷基本相符。
1.8 孕產婦死亡情況 死亡3例,分別為子宮破裂、子宮卒中、羊水栓塞,出血量多達4000ml。術后緊急搶救無效死于出血性休克、腎功能衰竭、DIC等。
2 討論
胎盤因素是造成難以控制的產科子宮出血的首要原因。其中前置胎盤伴或不伴胎盤植入,胎盤早剝是急診子宮切除的主要指征。這與人工流產和剖宮產的增加造成子宮內膜受損有關。另外,濫用縮宮素,產程處理不當造成子宮破裂,子宮疤痕裂開是產科子宮切除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加強計劃生育宣傳工作,正確處理異常分娩,謹慎使用縮宮素,嚴格把握剖宮產指征,是降低手術急診子宮切除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手術時機的選擇:產科急診子宮切除手術指征:(1)不能控制的產科大出血。(2)嚴重的宮腔感染。此時產婦多處在休克的狀態,在決定手術時,既不能輕率決定,也不能僥幸等等,只能在積極抗休克的情況下,不失時機地進行手術。
手術方式的選擇:手術采用全子宮切除和子宮次全切除兩種基本術式。但以子宮次全切除術為多。(1)患者多病情危重,子宮次全切除術術式簡單、費時少、止血迅速。(2)受術者多為年輕育齡婦女,做較高部位子宮切除,保留少部分子宮下段,可有少量月經,符合女性生理和心理要求。(3)對子宮下段、宮頸、陰道壁撕裂者,子宮次切除后,可另行修補。(4)對有DIC、胎盤植入部位過低、子宮次全切除后保留部分仍出血不止者行子宮全切除術。
手術注意要點:(1)妊娠子宮體積大,輸尿管接近膨大的宮頸,在游離膀胱時,應將輸尿管向側方推移以免在處理宮旁血管時誤傷輸尿管。(2)子宮破裂者往往解剖不清楚,破裂口形狀各不同,邊緣不整齊,或伴闊韌帶血腫,膀胱損傷等,因此術中要仔細查清解剖關系,做到快中不亂。(3)子宮疤痕切口裂開者,子宮次切平面應在原切口下1.5~2cm,切在健康組織下方,既達到止血目的,又有利于殘端切口愈合。(4)初產婦胎兒死亡者或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如病情允許,可試行髂內動脈結扎,失敗后再行子宮切除。髂內動脈結扎也可以控制子宮切除前的大出血。本組2例行髂內動脈結扎,因術野不清,病情重,告失敗。(5)對于子宮卒中伴有凝血功能障礙或嚴重子宮感染者,關腹前要常規放置腹腔引流管,使腹腔滲血和滲液排出,便于觀察術后腹腔內病情。本組1例因術后19h腹脹、腹瀉,病人發生心衰,B超復查見:腹腔積液,引導下穿刺:抽出陳舊血液,再次開腹引流,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長了痊愈時間。

上一篇:子宮肌瘤與不孕
下一篇:卵巢早衰的診斷與治療
相關閱讀
- 改良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在子宮脫垂中的臨床應用2011-12-09
- 改進陰式巨大子宮切除77例臨床分析2011-10-13
- 產科子宮切除相關危險因素分析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