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保局明確,這類醫療設備可納入集采
醫療設備市場再生變局。
01
這些醫療設備,可納入集采
近日,國家醫保局發布《國家醫療保障局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2744號建議的答復》(以下簡稱《答復》)。
《答復》中特別提出,“關于大型醫療設備采購,競爭較為充分的,經研判分析后,方可納入集采”。
由此,醫療設備市場中頗受關注的集采動作,似乎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初步方向。
截至目前,耗材國采已開展4批,覆蓋冠脈支架、骨科高值耗材、人工晶體等價高量大的高值醫用耗材,平均降幅超80%。同時,協議期滿后集采品種的接續工作有序進行,國家醫保局還指導地方對未納入國家集采的醫用耗材開展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如骨科創傷類、心臟介入類、神經介入類、種植牙、體外診斷試劑等。
而在設備集采方面,此前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地方層面。
其中尤以安徽模式最受矚目。
為破解大型醫用設備招采難題,安徽省研究出“產品分層、醫院分級、項目分包、價采合一”的“三分一合”集中招標采購模式。自2020年起,安徽在全國率先以省為單位、開展全省公立醫療機構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集中采購。
據此前統計,2020年安徽省設備采購總金額5.3億元,與醫院預算采購價相比,節約近2.6億元。2021年該省設備采購總金額約3.9億元,預計節約金額約1.9億元。設備集采中,國產中標比例顯著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月,安徽省調整了全省大型醫用設備集中采購目錄,并明確“非財政預算安排的乙類設備全部納入省級集采”。此外還提出,要積極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技術成熟、性能穩定、應用規范的設備按照非乙類管理,非乙類設備由醫療機構依法依規自行招標,不再執行集中采購。
這也意味著,對于部分設備的采購,醫療機構的選擇自主性得到提升。
而今,國家醫保局提出大型醫療設備“競爭較為充分的,經研判分析后,方可納入集采”,也為競爭尚不充分、創新性較強的高端醫療設備留出了發展窗口。
02
設備集采擴容,影響幾何?
全國范圍內來看,目前設備集采的覆蓋范圍仍十分有限。
此前曾有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在11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省份當中,安徽、上海、福建已經率先開展大型醫療設備集采,其余8個省份(江蘇、青海、浙江、重慶、四川、陜西、湖南、寧夏)集采的可能性較高。在可預見的未來難以實現全國或者省際聯盟層面的集采,更可能的形式還是結合地方的需求進行省級集采。
去年至今,地方層面對于設備集采的探索持續增多。
今年7月,福建衛健委發布《關于征集擬采購醫用設備相關資料的通知》。其中顯示,福建計劃購置更新一批醫用設備,福建省衛健委CT、MR集采專班面向各相關供應商征集擬采購醫用設備的相關資料。
今年,河南安陽32家公立醫療機構組成采購聯合體,對CT、核磁、數字X線攝影系統、超聲類、監護類、輸液泵等6類設備進行集中采購,區分放射類、彩超及生命支持類兩個包組,打包公開招標。據官方披露,放射類降幅52%,彩超及生命支持類降幅58%。
去年,四川省宜賓市彩超、血透、床、鏡子類、麻醉機、吊橋塔、DR、CT等八類醫療設備納入帶量采購范疇,經過集中議價,平均降幅42%,預計節約財政資金達2.91億元。
北京市去年11月開展了“2023年北京市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作計劃”設備集中帶量采購,項目共分為23個包,計劃采購超兩千臺醫療設備,預算金額達3.8億余元。
此外,江蘇蘇州去年開展了首批公立醫療機構醫療設備集中采購,其后又陸續推進了多批設備集中采購。
除集采外,目前對于設備采購環節的監管也在趨嚴。
國家醫保局8月發布的一則動態顯示,江蘇醫保部門關注公立醫療機構大型設備采購成本變化,及時降低設備物耗為主的檢查項目價格,強化與衛健部門的協同治理。
該月發布的另一篇文章顯示,山東淄博市中心醫院落實新設備、新項目“預審制”,改進采購流程,設備購置前須與價格管理部門確認收費標準并進行可行性論證,嚴格審核準入,避免出現設備、材料購入后無收費標準的尷尬。
整體來看,設備招采市場的新格局已經初步成型。設備虛高價格將進一步走低,其中的利益輸送鏈條也將逐步被清理。醫療設備的臨床實用性、創新屬性以及配套服務水平等,將成為未來市場競爭的重要考量。
【來源:賽柏藍器械】

下一篇:14大耗材品種進入降價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