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醫療設備配置亟須規范
“PET- CT,屬甲類設備,僅濟南就有5臺……”省直某三甲醫院放射科主任,談起省內大型設備的配置一臉無奈,省腫瘤醫院1臺、省立醫院1臺、齊魯醫院1臺、濟南軍區總醫院1臺,據說山大二院,又批下來1臺,共5臺,如果再加濰坊、煙臺、淄博、青島各1臺,全省9臺,而濟南市2011年年末戶籍總人口606.64 萬人,常住人口688.51萬人,城區人口300多萬。是否省城的每家三級甲等醫院都要有臺PET-CT,值得思考。
“人家有,咱也要有,比著買”的現象較普遍。據介紹,不管哪一級醫院,只要有條件,就能上好的不上孬的,而不是科學論證,根據真正需要什么樣的。原來還作為高端設備的CT現在已經開始向鄉鎮衛生院普及,直線加速器一臺1000萬-2000萬元,好的CT、MR,也幾千萬元,越來越高檔,越來越貴。
CT,先是16排,后來64排,64排不行了,又128排,128排不行,再換640排……一代代間究竟有多少區別?據省腫瘤醫院影像科主任李文武介紹,臨床診斷還是靠常規手段,不同級別的設備是有區別,但本質上沒有大的進步,只不過是軟件功能越來越完備、速度更快等量的變化,而最核心的功能“影像分辨率”并沒有質的飛躍。
同樣是CT,價格可能相差10倍,區別主要在功能,不同檔次配置,還是要根據醫院的需求買。普通臨床應用型、科研型,沒有科研實力的醫療機構,買高端設備,主要以普通檢查目的的,很多功能是閑置的;縣醫院主要為臨床服務,科研很少,買臺應用型的就能滿足90%,甚至95%以上的需求了,就沒必要非買高端的了。而臨床科研型的綜合性大醫院,要考慮到跟同專業交流、跟國際水平接軌,必須有相應的設備支持;如灌注功能、功能影像、能譜成像、分子影像等功能, 不是用于臨床,而是為了臨床科研探索,對基層醫院診斷、治療沒有多大的意義,也就沒必要購置。
最亂的是腫瘤放療,放療設備普遍參差不齊。很多縣醫院有2臺以上的放療設備,卻不會用。2011年中華醫學會統計,每百萬人口放療設備超過2臺的有山東和北京,北京放療設備多,是因為大醫院多,山東多,是因為絕大多數縣醫院都有!
“全省各家醫院在用的大型設備,有的有"戶口",有的沒"戶口",很難有個準確數!”一位業內人士直言。 何時休
目前衛生醫療資源缺少應有的規劃、統籌和協調,“條塊分割下,各自為政”是造成大型設備失控的主要原因。一位業內人士直言。
應該有個統一的區域衛生規劃和配置標準,至少要有相對的參考數據,如醫院等級、服務人口、輻射半徑等,確定“什么單位配置什么樣的設備”:常規設備, 還是特殊設備。高端CT、MR、直線性加速器等則需要根據衛生規劃,經過科學論證后才能上,盡可能避免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都集中在一個區域,其它地區相對匱乏,分布不均。
“誰想買就買,誰有錢就買,動不動幾百萬、上千萬,甚至過億的設備,院長說買就買了,醫院院長的權力究竟有多大?”的問題值得關注。
各家醫院拚設備,專業人員、決策者都有不同的考慮:一方面,買設備,既可通過立項,獲得政府投入或補助,又能用設備給醫院帶來收入;另一方面是為了其它,如單位的社會影響,體現實力,提升形象等,“你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在現行體制下,各級醫院為開拓市場、吸引患者,紛紛搞起了“軍備競賽”,以 “增加影響力、提高就診率”。利用“尖端武器”制造“廣告效應”。
新設備、新功能,只不過是炒作的“賣點”。據李文武介紹,廠家推出概念性的東西多,而基礎的圖像功能,分辨率并沒有很大提高,對疾病診斷需求,并沒有質的改變:高端CT和低端CT,從檢出率、正確診斷率,沒有大的差異。近年來,雖然設備越來越先進,但很多疾病的診斷率、治愈率并沒有明顯提高,就證明了這一點。
建立一套統一的區域衛生規劃和配置標準,是避免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過分集中,扼制“軍備競賽”的關鍵。要防止濫購儀器設備消耗醫療衛生資源和社會財富。一位從國外進修回來的主任醫師呼吁,目前我國的大型儀器設備市場幾乎完全由個別跨國公司控制,在國外價值10萬美元的設備,賣到醫院至少要幾百萬元,或者上千萬元,利潤率幾乎超過販毒,有些公司甚至還憑借其壟斷地位,制定所謂的“市場保護價”。
僅大型儀器設備一項就占去衛生總費用的一大部分,使真正能用到患者身上治病的越來越少,甚至很可能把國家、政府提供給居民的各種醫療保障措施,都“吃掉”了。

相關閱讀
- 醫保大動作:大型醫療設備帶量集采要來了2021-08-10
- 衛健委通知,這些省要配上萬臺大型醫用設備2018-10-31
- 11個地區大型醫療設備配置審批模式要變2017-08-14
- 7省出手!嚴控大型醫用設備,有你的片區嗎?2016-04-05
- 公立醫院嚴禁超配大型醫療設備20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