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醫療設備挑戰GPS
進口高端醫療設備高昂的售價及售后服務費用加重了病患人員的負擔,同時也造成了信息安全隱患,而中國企業通過20多年的自主研發最終突破了外資品牌的封鎖,在這一領域闖出了自己的市場。
數十年來,中國的高端醫療設備市場一直是外資品牌的天下,被其牢牢掌握定價權。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的分析數據顯示,中國高端醫療設備行業超過70%的市場份額都被通用電器(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這三家被稱為“GPS”的跨國企業所壟斷。
產品本身之外,外資品牌對設備售后服務的壟斷也迫使中國醫院每年向其支付高額的維保費用。高成本直接帶來高價格,這成為中國百姓看病昂貴的重要原因。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隨著醫療信息化逐步進入大數據時代,人們的日常體檢、影像診斷數據等也存在著流出國門的風險。
于是,為加快發展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過程,一系列鼓勵政策密集出臺,一大批追求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中國企業也在不斷發力。它們在中國本土大展拳腳的同時,還將目光投向了競爭更加激烈的國際擂臺。
2015年5月,東軟集團(15.40,0.370,2.46%)旗下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軟醫療”)在遼寧沈陽發布了中國首臺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128層CT——NeuViz128多層螺旋CT。
東軟醫療CEO武少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產品發布至今這3個月的時間里,NeuViz128多層螺旋CT已經獲得中國、美國和歐盟的上市認證,并已出口到歐洲、南亞、北非等多個國際市場。
而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聯影”)研發的世界首臺超清高速96環光導PET-CT——聯影uMI510更是在經過長達16個月、覆蓋百余項檢測項目的認證過程后,于2015年8月28日正式拿到了日本醫療器械上市許可證。
上海聯影董事長兼CEO薛敏公開表示:“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中國尖端技術在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從無到有的中國制造
回首國產CT這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自主研發之路,中國創新者們已經走了27年。而最初激發他們挑戰CT技術的原動力,竟是3臺高價買入、卻險些癱瘓的國外二手CT。
1987年,包括沈陽市中心醫院在內的三家醫院進口了3臺售價超過60萬美元的二手CT,但買來之后卻無法調試運營。
“花費大量外匯引進的3臺CT全部癱瘓,這則消息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甚至被媒體和公眾稱為‘CT事件’。”東軟集團副總裁、東軟醫療總裁江根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提供售后服務的公司人去樓空之后,調試工作被迫中止。為了讓這些機器重新運轉,沈陽市衛生局決定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征集能人修復設備。
1988年12月,來自當時的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的老師鄭全祿和李甲遞接下標書,于次年2月成功修復了沈陽市中心醫院的二手CT,并奔赴重慶和天津幫助另外兩臺癱瘓CT恢復了運轉。
為免以后受制于人,兩位老師大膽提出“制造中國人自己的CT”這一構想。
在東北大學副校長楊佩禎的支持下,1989年6月,東北大學國產CT整機開發項目確立;1993年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臺CT樣機問世;1994年首臺國產CT通過國家檢測;1995年東軟集團董事長、東北大學副校長劉積仁接下改進并將樣機批量生產的重任;1997年8月,東軟CT獲得國家生產許可證書,國產CT自此進入產業化發展軌道,中國也因此成為繼美日德后第四個能夠生產全身CT的國家。
“這個過程講起來很快,當年真是‘壓力山大’。”時任東軟CT項目總工程師的江根苗向本刊記者回憶說,陣列處理機(AP)是當時全身CT的核心系統,而這一關鍵技術卻被國外嚴密封鎖。
在經過了不斷的嘗試與創新之后,東軟最終用PC(個人電腦)代替AP。除了實現重大技術攻關,這一技術還開創了國際CT技術的新變革,甚至引來不少國際老牌CT生產企業的效仿。
“東軟CT是1998年正式進入市場的,當時市場上的競爭機型售價400余萬元,而我們憑借絕對的性價比優勢在這一年內就賣出50多臺。”江根苗告訴本刊記者,在東軟CT問世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進口設備的中國售價下降超過100萬元,幅度接近30%。
1999年,東軟CT登錄國際展會;2000年,東軟CT出口海外,實現中國大型醫療設備出口零的突破;2003年,東軟螺旋CT出口美國,開創了中國大型高科技醫療設備出口美國的新紀元。
站在“負起點”出發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前秘書長白知鵬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高端醫療設備產業之所以會形成如今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行業發展時間短的影響。
“歐美國家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在CT、MR等裝備的技術研發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而中國是在改革開放后才開始引進這些先進機器的。”白知鵬說。
然而在薛敏看來,除客觀原因之外,國產醫療設備在高端產品領域長期失語,根本原因還是自身產品質量不過關、核心技術缺失、經營理念有問題。
“整體而言,國內醫療設備行業的發展還存在較為嚴重的滯后,大多數企業的規模很小,且各自分散。加之在技術、質量、設計等方面全方位落后,導致很多中國企業長期陷于‘有產品、沒品牌’的尷尬局面。”薛敏指出,要想徹底打破外資品牌的技術封鎖與市場壟斷,大家必須轉變觀念,持續創新。
“不少國內醫療設備企業都抱著‘只求分一杯羹’的短期利益導向,并未打算在外資品牌一統天下的中國市場真正求勝,這在無形當中就放棄了對最初自主創新的堅持。”薛敏告訴本刊記者,幾乎每個國際醫療巨頭企業都是經過數十年的積累,逐步通過收購、兼并小型企業才形成現有完備生產線的,而中國企業沒能全面殺出重圍的根本原因還是自身實力不強。
在薛敏看來,中國在高端醫療設備行業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負起點”開始。
一說到國產醫療設備,很多人都會產生各種負面聯想。比如,質量不好、不穩定、外觀不佳、使用起來不方便,等等。因此我們在開拓市場時,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薛敏說,當聯影PET-CT第一次進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時,一些醫院領導也曾對這第一臺國產PET-CT的圖像質量、設備性能心存疑慮,直至經過多次試行驗證,確認圖像優異后,才正式投入臨床應用。
多位行業專家都曾對本刊記者表示,國產品牌實現突圍的重要一步就是進入大型三甲醫院。這就要求國產設備不但要在性能上優于進口設備,還必須做到價格低廉。“只有當你的性能和成本都較進口設備具有明顯優勢,且能穩定保持這一水準時,大家才會愿意嘗試。”白知朋說。
以上海聯影為例,其設備價格和國際同類型、同檔次、同技術水準、同質量標準的國外產品相比,大概要便宜30%左右,而且后期維修服務費用只是國外公司的一半。
“人無我有”才能贏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其實我們也能理解各家醫院在引進設備時的各種顧慮與擔憂。”薛敏表示。
在他看來,盡管國家現在對國產醫療設備有很多扶持和鼓勵政策,但若想真正發展,絕不能只依賴政策。“高端醫療設備行業作為知識、創新密集型行業,要想堅持自主研發全線產品就需要有高端的人才隊伍,投入巨額資金,克服極高的管理與技術難關,不斷創新。”
薛敏告訴記者,為中國高端醫療設備行業贏得首個工業設計“奧斯卡”——iF工業設計大獎的聯影DR(即數字化直接成像系統)也曾有一個因創新不足而“被扼殺在襁褓中的前身”。
4年前,剛組建的上海聯影X射線事業部曾嘗試過一條“短平快”路線:在購買了機電系統、整套外觀和內部結構設計后,研發人員以此為基礎修改并優化出系統集成。
然而在樣機送往檢測間進行評估時,評審小組在仔細查看產品的人機體驗、工藝細節與電纜布線后,把這一項目直接叫停,理由是:它不符合企業全線產品必須有至少兩個“人無我有”創新點的要求。
將整個項目全盤推翻后,聯影X射線事業部研發團隊歷時3年,通過完全自主研發,終于在2014年成功打造出拿下國際大獎的DR設備。
高端醫療設備行業不僅是“高大上”的高科技行業,更是“接地氣”的服務業。江根苗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2003年“非典”期間正是各家醫院對設備及服務需求量最大的時候,由于中國當時已屬疫區,很多外資品牌的售后服務團隊紛紛撤離,導致了一些設備出現問題后無人修復。
有一天,江根苗接到了時任北京天壇醫院院長戴建平的電話,當時承擔著北京地區疫情防控重要工作的天壇醫院急需兩臺DR用于臨床檢查,由于狀況緊急,戴建平提出即刻送貨。
“競爭對手能做到的,我們必須做到;它們做不到的,我們也要做到。”江根苗說,消息一經傳出,很多員工都積極要求奔赴“一線”,公司最后選出5名“勇士”把DR送到了北京。由于機器在“非典”期間每天都在滿負荷運轉,為確保設備正常工作,工程師們一直在醫院堅持到抗擊“非典”任務完成。在回到沈陽后,大家又隔離了一個月才得以回家。
“大量事實已經證明,要想在高端醫療設備行業真正立足,決不能靠小打小鬧。”薛敏反復對記者強調,唯有引進先進人才,打造完備的產品線,樹立強勢品牌,形成整合創新之勢,國產醫療設備才有可能在這片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圍成功。

相關閱讀
- 6月1日起,大批醫療器械實名制2024-06-04
- 兩會代表發聲,支持國產高端醫療器械2024-03-08
- 國家醫保局:鼓勵新技術、器械進醫保2023-12-21
- 展會通知 | 2023第49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山東)博覽會2023-09-07
- 剛剛!國家開會:鼓勵創新醫療器械上市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