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針、中醫不同療法對圍絕經期抑郁癥療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比較電針、中藥兩種不同療法對圍絕經期抑郁癥的臨床治療效應。方法:將確診為圍絕經期抑郁癥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n=40)和對照組(n=40),電針組采用電針治療的方法,中藥組采用中藥湯劑口服,治療1個月后觀察其改良Kupperman評分、Hamilton抑郁量表評分及血清雌二醇(E2)含量,并進行比較。結果:電針組改良Kupperm評分治療前為28.20±2.42,治療后為12.50±2.02,總有效率為72.5%,Hamilton抑郁量表評分治療前為24.72±0.45,治療后為10.60±1.12,總有效率為75%;血清雌二醇含量治療前為29.5±12.38,治療后為46.36±17.7。中藥組改良Kupperm評分治療前為30.72±2.47,治療后為13.30±2.06,總有效率為70%,Hamilton抑郁量表評分治療前為25.37±0.60,治療后為11.17±±1.20,總有效率為72.5%,血清雌二醇含量治療前為36.27±11.95,治療后為46.56±22.34。兩者相比,經統計學處理,P>0.05。結論:無論電針或中藥湯劑對本病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兩者療效無明顯差異。
【關鍵詞】圍絕經期抑郁癥 電針 中藥湯劑
【中圖分類號】R35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7-0353-01圍絕經期抑郁癥(permenopausal depressive disorder)是指首次發病于圍絕經期,以情感抑郁、 焦慮不安、緊張等為主要癥狀的情感性精神障礙疾病。多數患者可伴有多疑、睡眠異常、自罪、嫉妒、妄想等癥狀,嚴重者有自殺傾向[1]。近年來由于社會工作和生活節奏的明顯加快,現代人所承受的各方面壓力越來越大,本病發病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嚴重影響婦女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選擇有效的治療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筆者分別運用電針、中藥湯劑口服治療本病,并進行分析比較,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診斷標準:按2003年上海市衛生局編《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第2版)及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其他情感障礙中的圍絕經期抑郁癥診斷標準制定如下:①年齡在40歲至60歲絕經前后(雙側卵巢因放化療致功能喪失或手術切除者年齡不限)。②見有月經紊亂或已絕經、潮熱面紅、烘熱汗出、情緒不穩易激動、情志異常、皮膚感覺異常等癥。③可做血清激素檢查(以低血清雌二醇為主要表現)。④除外傳染病、其他嚴重的軀體疾病和其他器質性病變。⑤漢密爾頓(HAMD)抑郁量表評分(24項)>20分[1]。⑥無煙、酒精依賴與其他物質依賴。⑦無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及其他精神障礙。
1.2鑒別診斷:排除婦科與絕經無關的月經不調;內科的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低血壓;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分裂癥。
1.3納入標準:①病例來源:受試對象來源于我院中醫婦科、西醫婦科門診及更年期專科門診就診的女性病人。②年齡在40歲~60歲(雙側卵巢因放化療致功能喪失或手術切除者年齡不限)。③同意接受該項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受試對象。④在接受本研究期間停用其他療法。
1.4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②已接受其他有關治療,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者。③觀察期間突發其他疾病者。④療程不全者。
1.5一般資料:電針組40例,年齡最大58歲,最小40歲,平均(51.15±1.52)歲;病程最長10年,最短6個月,平均31.07±9.05月;已絕經28例,月經紊亂9例,月經基本正常3例。中藥組40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40歲,平均52.3±1.67歲;病程最長8年,最短6月,平均31.12±8.82月;已絕經26例,月經紊亂10例,月經基本正常4例。兩組在統計學上無明顯差異(P>0.05)。
2. 治療方法
2.1電針組:①取穴 :關元、三陰交(雙側)、百會、風池(雙)、內關(雙)。取穴方法:上述腧穴取穴方法參考全國中醫院校針灸專業六版統編教材《腧穴學》。②器具:針刺用具使用直徑0.25mm, 長度為1.5寸(40mm)和直徑0.3mm,長度為3寸(75mm)的不銹鋼制毫針(中美合資蘇州姑蘇針灸器械有限公司制造,型號:NA3015)。電針儀使用G9805-C型電針儀(上海醫用電子儀器廠生產)。③操作:針刺操作:關元穴用齊刺法(正中用1.5寸毫針直刺,旁兩針用3寸毫針分別向同側卵巢方向斜刺),要求病人少腹部必須有強烈的針感并可向會陰部放射,再接上電針,留針30分鐘,電針過程中整個少腹部及會陰部始終有明顯的針感及收縮的感覺。三陰交、風池、內關穴均直刺1.0寸,百會沿頭皮平刺1.0寸。以上穴位均采用拇指前進為主的捻轉補法。
留針期間采用G9805-II型電針儀給予關元和三陰交穴電刺激。具體方法為,關元穴上的三根針中,向左右斜刺的二根針分別作為兩路電路與同側三陰交穴聯接。采用連續波,頻率為2HZ,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30分鐘。每周三次,連續治療一月為一療程。
2.2中藥組:①方劑基本組成:熟地15g,仙靈脾20g,巴戟天15g,白芍15g,鉤藤15g,龍齒30g,牡蠣30g,女貞子20g。②服用方法及療程:以上方藥每日一劑,每天服用2次,連續服藥一月為一療程。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3.1改良Kupperman評分: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由專人進行評分。臨床控制程度=(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X100%。≥80%為控制,50%--79%為有效,21%~49%為基本有效,≤20%為無效。有效率=(控制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X100%。
3.2 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評分: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由專人進行評分。
按Hamilton評分減分率評定療效。評分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X100%。減分率≥75%為控制,50%-74%為有效,25%-49%為基本有效,<25%為無效。有效率=(控制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X100%。
3.3圍絕經期血清雌二醇(E2)測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已絕經者于治療前、治療中及治療后各檢測一次;未絕經者分別于相鄰兩個月經周期的第5天進行測定。
3.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4 .結果
4.1改良Kupperman評分 治療前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治療后兩組的改良Kupperman評分均顯著降低(P<0.01),電針組與中藥組相比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電針組總有效率為72.50%;中藥組組總有效率為70.00%。
兩組之間改良Kupperman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電針組 40 28.20±2.42 12.50±2.02*★中藥組 40 30.72±2.47 13.30±2.06**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中藥組比較,P>0.05
兩組之間改良Kupperman評分臨床控制程度比較
5.討論
女性進入圍絕經期,腎精逐漸衰少,各臟腑功能減弱,此為該病病之本;情志刺激,導致肝氣郁結,氣機不暢,為病之標。故本病屬本虛標實之癥,本即腎精虧虛,導致五臟俱虛,氣血失和;標為情志刺激,肝氣郁結,氣機不暢,日久聚而成瘀成痰。標本互為影響,導致本病發生。本研究分別采用兩種中國傳統醫學的手段來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分析兩種治療方法之間的療效差異,從而為臨床選擇更精簡、有效的治療手段提供依據。
電針組所選用的穴位多為臨床常用穴。其中,關元是任脈與肝脾腎足三陰之交會穴,具有培元固本,滋陰益氣之功,其治療方法選用齊刺法,以期針感傳向卵巢。這是將傳統的針刺手法與現代醫學知識相結合,促進性激素分泌,發揮任脈為陰脈之海,滲灌諸陰的功效。三陰交為足三陰之會穴,可交通肝脾腎三經,可治療肝脾腎三經的病變。而沖任又與肝脾腎關系密切,足三陰經與主胞宮的任脈,主一身氣血的沖脈會與小腹。脾主統血,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同源,所以三陰交為精血要穴。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聯絡三焦,通于陰維脈。具有益心安神之效,尤其對于一些精神心理疾患。《素問》指出:“諸血者,皆屬于心。”、“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女科經論》云:“婦人百病皆自心生。”婦女以血為本,心主血,藏神。因此婦科疾病中使用內關穴尤其特殊的意義。上述諸穴再加之醒腦開竅之百會、平肝熄風之風池,最能起到補腎陰調氣血解肝郁的功效,使圍絕經期抑郁癥患者的陰陽恢復平衡。
中藥組所采用的自擬方以調整機體陰陽平衡為組方原則。方中采用滋腎益陰之熟地黃與補腎扶陽之仙靈脾、巴戟天相結合,佐以滋補肝腎之女貞子,鎮靜收斂之生龍齒、生牡蠣,平肝潛陽之鉤藤,養血活血之白芍,陰陽雙補,用藥溫而不燥,寒而不滯,以調補腎陰腎陽,諸藥寒熱并用,陰陽兼調,散中有收,剛柔相濟,滋水涵木,水火既濟。現代藥理學的研究也認為熟地、白芍、鉤藤、巴戟天等藥物均有抗抑郁、鎮靜的作用,仙靈脾、女貞子、巴戟天等則既具有雌激素樣作用,也具有雄激素樣作用,故諸藥合用可調節體內激素水平,使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恢復平衡,從而達到抗抑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曉慧,孫家華.現代精神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152-154
[2] Rubinow DR, Schm idt PJ , Roca CA. Estrogen2sero tonin interactions: imp lications fo r affective regulation. Bio l P sych iatry, 2008,44: 799~ 811

上一篇:中成藥治療月經過少
下一篇:陰道鏡在宮頸上皮內瘤變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