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國采,開始報量
全國級降價來襲,兩大高值耗材轉折將至。
01
多地啟動第五批報量
11月4日,山西、四川接連發布“開展人工耳蝸類及外周血管支架類醫用耗材需求量填報工作”的通知。
第五批耗材國采1號文已于11月1日公布,采購品種為人工耳蝸類和外周血管支架類相關耗材,具體如下:
山西和四川的填報工作時間一致:醫療機構填報時間為2024年11月4日-11月11日17:00;醫保部門審核截止時間為2024年11月4日-11月12日17:00。
此次報量在各環節全面細化,考慮更加充分臨床變化,加強報采階段監管,明確醫療機構激勵機制。
兩地通知中明確均提到,針對集采后臨床需求可能進一步釋放的情況,可引導醫療機構適當增加報量。針對醫療機構相關科室調減等情況,允許適當減少報量,但須作出說明并提供證明材料。
將醫療機構填報的采購需求量與實際醫療服務能力以及2023年采購量進行比較,醫療機構報量低于其歷史數據80%時,要求醫療機構作出說明;對于有歷史量而不參與報量的醫療機構需重點關注,必要時醫保部門要進行核實。
對于報量明顯與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匹配的,要指導醫療機構對報量進行調整。如發現相關方在報量中存在違規行為,可宣布報量相關操作無效。
后期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將對醫療機構采而未報、報而未采、采而不足的情況進行公開通報或問詢,并組織專項飛行檢查。
去年國家發布的《關于做好2023年醫藥集中采購和價格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集采結余留用資金嚴格與報量掛鉤,在執行到位的前提下,做到多報量多留用、少報量少留用、不報量不留用。
此次《通知》中已明確規定,集采節約的醫保資金經考核后有一定比例將作為醫療機構結余留用,結余留用資金的計算基數與報量直接相關,報量多結余留用資金就多,報量少結余留用資金就少,不報量就沒有結余留用資金獎勵。
02
兩大高值耗材格局重塑
國產市占率有望提高
隨著填報工作啟動,第五批耗材國采正式拉開序幕。2020年以來我國已開展四輪耗材國采,其中冠脈支架(第一批)降幅達93%;骨科關節(第二批)降幅達82%;骨科脊柱降(第三批)降幅達84%;人工晶體和運動醫學(第四批)平均降價70%。
本次涉及的兩類耗材中,外周介入領域耗材近年集采的腳步明顯加快,10月底甘肅等20省組成聯盟,針對外周血管介入類微導管等耗材開展帶量采購;河北上月也啟動外周血管球囊擴張導管、外周血管介入導引通路等耗材集采。在2021年河南神經介入、外周介入類耗材集采中,第一批價格談判兩類耗材平均降幅53.6%。
第五批國采聚焦外周血管支架類耗材,貝哲斯咨詢數據提到,2024年全球外周血管支架市場規模達35億美元,銷售額占全球心血管支架市場33.3%的份額,預計到2029年全球市場將增至55億美元。
血管腔內介入分為冠脈介入、神經介入、外周介入三大領域。早年間冠脈介入為醫械巨頭們競爭主戰場,但目前該領域已逐步邁入平臺期,外周介入市場開始持續升溫。
QYResearch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外周血管介入產品市場規模大約為96.25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到162.28億美元。2023年中國占全球市場份額為9.74%,未來幾年增速將高于全球增速。
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在我國仍處于發展早期,國內市場基本由美敦力、波科等國際醫療巨頭主導,國產企業整體處在產品完善、補全階段,已布局外周介入市場的國內企業主要有惠泰醫療、歸創通橋、心脈醫療、先瑞達等。
外周血管疾病主要是指除心臟和顱腦血管循環以外的血管疾病,病種包括外周動脈疾病、靜脈疾病、淋巴系統等。
據智研咨詢測算,外周動脈疾病的患病人數為4530萬,是僅次于高血壓的心血管疾病。但目前國內相關手術滲透率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外周介入潛在市場尚未充分兌現。隨著國內血管外科建設推進,外周介入手術數量開始持續攀升,第五批國采的到也有望加速國內產品進院和鋪開。
人工耳蝸則相對為集采新面孔。據眾成數科數據,國內人工耳蝸市場規模已從2019年的3.5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7.44億,年復合增長率20.72%,預計2024年市場規模將達到9.76億,增長率將達到31.16%。
現階段人工耳蝸在國內價格仍處于高位,產品掛網價格從8萬元到27萬元不等,且還有手術費和后期維護費用等必要支出。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現有聽力殘疾人的人數2,780萬人,適合人工耳蝸的患者總數量約740萬人。
基于高昂的價格以及龐大的患者需求,從社會到業內均對人工耳蝸的最終降幅抱有較高期待,但目前國內人工耳蝸市場仍以外資品牌為主導,市場競爭尚不夠充分,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議價談判結果。
如今發令槍已響,人工耳蝸、外周血管支架市場將迎來重新劃分。
【來源:賽柏藍器械】

相關閱讀
- 14大耗材品種進入降價期202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