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綜合癥的研究現狀
【關鍵詞】:多囊卵巢綜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 OS)
多囊卵巢綜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 OS)是育齡女性最常見的內分泌紊亂性疾病。其臨床表現多樣化,典型的表現為卵巢多囊性改變、高雄激素血癥和黃體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比值增高,不同程度的月經異常(稀發、量少、閉經、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不孕、多毛、痤瘡、肥胖等,并常伴有隨年齡增長而日益明顯的胰島素抵抗或高胰島素血癥和高脂血癥。
PCOS最早的報道可追述到1845年,Chereau首先描述了這種卵巢的形態學改變,1904年Frindley稱其為囊性退化卵巢,1935年Stein-Leventhal將其歸納為一組表現為肥胖、多毛、不孕和卵巢囊性增大的綜合征,并明確地提出該綜合征不是先天的、炎癥性的或退行性病變的結果,而是內分泌的紊亂性疾病。由于病因不清楚,當時就稱為Stein-Leventhal綜合征。50年代,人們注意到這類病人尿LH升高,以及Stein-Leventhal綜合征具有許多非典型征象,并且發現雄激素增高是其主要的特征。因而從60年代開始逐漸改稱為PCOS。70年代,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模型確立之后,又了解到此類病人的LH、FSH水平與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分泌之間的關系。糖尿病與雄激素的關系雖然早在1921年就已見報道,但直到1980年才認識到這種關系可能也是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特征。
現在我們知道,不僅高雄激素血癥,而且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也是PCOS的主要特征。在臨床上,PCOS的高胰島素血癥會加重高雄激素血癥,反之,高雄激素血癥也可加重高胰島素血癥,兩者形成惡性循環。引起高雄激素血癥和高胰島素血癥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PCOS的家族群聚現象提示了遺傳因素的作用。目前,幾乎所有的家系分析均顯示,PCOS是以常染色體顯性方式遺傳,高雄激素血癥和(或)高胰島素血癥可能是PCOS家族成員同樣患病的遺傳特征。實驗研究也表明,PCOS病人的卵巢和腎上腺雄激素合成限速酶——細胞色素P450c17酶活性亢進、PCOS胰島素受體后信號傳導途徑異常,以及PCOS下丘腦GnRH、LH脈沖分泌器對外周雌、孕激素負反饋敏感性下降,均存在獨立的遺傳因素作用,可能由1個或幾個主要基因決定。但是,由于PCOS的高度異質性,非遺傳因素在PCOS發病過程中的作用,目前仍然不能排除。
根據當前的研究資料,PCOS的概念已經超出了婦科內分泌的范疇。它集合了一組多樣的、多系統的慢性內分泌紊亂,如月經不規律、多毛、肥胖、高脂血癥、高雄激素化的各種表現,囊狀卵泡、胰島素抵抗和不孕等,但很少有PCOS病人表現所有這些癥狀和體征,多數只突出表現其中的1、2種或幾種,這是目前沒有統一的PCOS診斷標準的主要原因。盡管如此,不論采用何種診斷標準,各家對PCOS研究都有共同的發現之處,即在臨床流行病學方面不論是前瞻性研究,還是回顧性研究;或者不論是人群研究或病例對照研究,還是家系研究,都一致地發現,PCOS病人發生Ⅱ型糖尿病、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死、高脂血癥、子宮內膜癌,以及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和妊娠糖尿病的風險明顯增加。而在所有這些風險疾病中,胰島素抵抗或高胰島素血癥可能起著較重要的作用。臨床上引起胰島素抵抗的因素較多,有受體前因素、受體因素和受體后因素。研究表明,引起PCOS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因素是受體后信號傳導缺陷,與引起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相同。由于PCOS病人體內的血激素和代謝改變與以胰島素抵抗為基本特征的X綜合征非常相似,即表現為對胰島素誘導葡萄糖攝取的抵抗、葡萄糖耐量減低、高胰島素血癥、極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VLDL-TG)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降低、高血壓等。不難聯想到,PCOS及其風險疾病是否為在同一致病因子下不同時期和不同性別的主要表現?引起PCOS的遺傳因素是否可能也是引起人類最常見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的因素?正因為如此,尋找PCOS致病基因成為當前研究該病最具吸引力的課題。但目前報道的有關PCOS基因的研究結果,沒有一個得到確認,因此目前發現的與PCOS有關的基因,至多可能對PCOS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有所修飾,亦即可能是一個修飾基因,而對PCOS的發生沒有決定作用。
尋求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目前PCOS研究的另一個熱門領域,也是所有PCOS研究的最終目的。
過去對PCOS的治療,不論醫生還是病人,都只專注于是否排卵和妊娠。卵巢楔切術是被建立的第一個促排卵治療方法,但由于常導致術后粘連,現在已基本不再采用此方法,而由藥物氯米芬和促性腺激素誘導排卵。但臨床有30%左右的病人表現為氯米芬抵抗,使用促性腺激素促排卵雖然較為有效,卻常導致多個卵泡發育,增加了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的發生風險,且藥品價格昂貴,需要嚴密監測。后來發展起來的腹腔鏡下卵巢打孔術,因手術創傷小、術后粘連少,并且有報道術后排卵率和受孕率均較高,曾一度頗受歡迎。但現在積累的資料表明,腹腔鏡術后粘連仍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而且對氯米芬抵抗的病人進行腹腔鏡下打孔手術后的排卵率、受孕率與繼用促排卵治療相比,除術后病人用促排卵治療時多胎妊娠現象明顯減少外,其他的療效無顯著性差異。目前助孕技術的發展,如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等,也成為難治性PCOS病人排卵和妊娠的另一種有效治療方法。但無論怎樣,對各種促排卵藥物配伍方案的研究,仍然是今后該領域的主要課題。
近年來,對PCOS的治療觀念已不僅僅限于促排卵和妊娠。正如前所述,PCOS的結局超出了生殖健康的范疇。PCOS與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子宮內膜癌等之間的肯定關系,使保健問題進入了這類研究的視野,而且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使用胰島素增敏劑,如美迪康和曲格列酮,不僅可改善機體胰島素抵抗,而且可明顯改善排卵和受孕,而其蘊涵的真實意義可能還遠不止于此。因為從目前研究狀況看,可以相信在將來的一天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增進機體組織細胞的敏感性和穩定性,比單純的促排卵重要得多。口服避孕藥調整PCOS病人的不規則月經,是另一種從保健角度提前介入PCOS治療的方法。
本期刊登的幾篇文章分別就PCOS的病因和治療進行了有意義的探討,反映了國內PCOS研究的基本狀況。與國外同類研究相比,在病因方面,PCOS的遺傳因素研究還亟待深入,這方面的工作,國內做的較少。在治療方面,我們對病人因月經不規律、多毛及不孕導致的身心問題重視不夠,對PCOS的合并癥,如Ⅱ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以及子宮內膜癌等認識不足,還沒有將病人的保健問題作為治療的一個重要方面。希望通過本期刊登的有關PCOS的文稿,引起全國婦科內分泌和相關學科工作者的重視,充分利用我國臨床研究的優勢,進一步開展PCOS的研究。

上一篇:835例宮頸糜爛的發病因素分析
下一篇:絕經期骨質疏松癥和細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