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腦室—心房分流術治療腦積水
【摘要】目的:探討改良腦室-心房(V-A)分流術在腦室-腹腔(V-P)分流術失敗的腦積水病人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對20例多次行V-P分流術失敗的病人應用頸內靜脈穿刺術,通過8F導管鞘將V-A分流管引至右心房,實現V-A分流術。結果一次操作成功19例(95%);另1例調整分流管心房端后分流通暢。隨訪時間2~20個月,平均8個月;頭顱CT復查均見腦室明顯回縮,病人臨床癥狀消失,恢復日常生活及工作,均達臨床治愈。結論:對于行V-P分流術失敗的病人應積極改行V-A分流術。改良V-A分流術是一種微創治療方法,不影響局部血液循環,操作方法簡便,無明顯并發癥。
【關鍵詞】腦積水 腦室腹膜分流術 腦室心房分流術
腦室-腹腔(V-P)分流術是目前治療腦積水的首選方法,但其再手術率高,常常需多次進行分流管調整或拔除后再植,加重了病人的痛苦和經濟負擔。2004年6月~2006年10月,我們對20例行V-P分流術失敗的腦積水病人采用改良微創腦室-心房(V-A)分流術進行腦室顱外分流,效果良好,現介紹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男12例,女8例;年齡18~63歲,平均43歲。曾行V-P分流術或分流管腹腔端調整術3~8次,平均4次。腦積水原因:顱腦外傷15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5例。臨床表現:頭痛17例,惡心、嘔吐14例,反復發熱9例,意識障礙14例,步態不穩8例,遺尿12例,腹部膨隆9例,腹肌緊張8例,腹痛13例,腹部包塊3例。再手術原因:分流管腹腔端包裹7例,包裹性積液5例,腹腔感染4例,腦脊液蛋白定量高3例,反復腹痛1例。
1.2 術前準備 本組病人術前均行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腦積水V-P分流術失敗,并進行術前評估。腹腔感染或顱內感染者及時拔除分流管,加強抗感染治療,待3次腦脊液常規檢查提示細胞數正常后手術。
1.3 手術主要器械 頸內靜脈穿刺采用7號中心靜脈穿刺包;分流管為合適壓力的成人抗虹吸腦室腹腔分流管(MedtronicNeurosurgeryDelta)或一般的腦室腹腔分流管,8F導管鞘(介入治療穿刺股動脈用,其管徑大于分流管管徑,可保證分流管順利穿過)。
1.4 手術操作方法 頭部操作與經典手術相同。頸部操作:全麻下,病人平臥位,右肩下墊一薄墊,使肩及枕呈過伸位,頭轉向左側,使靜脈充盈以防止空氣栓塞。取胸鎖乳突肌的鎖骨頭、胸骨頭和鎖骨三者構成的三角區頂點為穿刺點。在穿刺點內側,用左手食指摸清頸動脈搏動,保護頸動脈,右手持內有肝素鹽水的穿刺針,針頭指向同側乳頭或鎖骨頭內側、與冠狀面呈30°角穿刺,邊進針邊抽吸,進針約2.5~4.0cm即可刺入頸內靜脈,見暗紅色靜脈血液回流,說明穿刺成功,記錄此時穿刺針前端至皮膚的長度(L)。固定穿刺針并插入導引導絲至預計深度,退出穿刺針后,8F導管鞘沿導引導絲進入的長度(L1)應大于L約1~2cm,固定導管鞘,將導引導絲退出。注滿肝素生理鹽水的分流管心房端沿導管鞘進入頸內靜脈。分流管頭端連接中心靜脈壓的測壓計,通過對中心靜脈壓的觀測,調整心房端分流管至合適長度,撤出導管鞘(撤退時應邊撤邊送分流管,防止分流管脫出),剪去頭端多余的分流管,與閥門相連接的處理方法及腦室端穿刺置管同經典手術。穿刺點處皮下深筋膜用小針細絲線縫合固定分流管,防止其滲血及脫出。
2、結果
本組一次操作成功19例(95%);另1例分流后效果不明顯,術中再次檢查見分流管在頸內靜脈進入右心房處彎曲折疊,調整后分流通暢。本組切口均Ⅰ期愈合,無頸部切口出血、血氣胸等并發癥發生,無頜面頸部或上肢靜脈血流受阻情況。隨訪2~20個月,平均8個月。頭顱CT復查示分流管位置合適,腦室較術前明顯縮小,均恢復至接近正常大小;病人臨床癥狀消失,恢復日常生活及工作,均達臨床治愈。
3 、討論
分流管阻塞是V-P分流術失敗最常見的原因,在V-P分流再手術病例中占80%以上①。本組導致分流管腹腔端堵塞的最主要原因為大網膜包裹、包裹性積液,其次為腹腔感染、腦脊液蛋白定量高等;1例病人反復腹痛,考慮是腦脊液刺激腹膜造成的。為防止分流管在腹腔內被大網膜黏連包裹,我們曾在鏡下將腹腔分流管固定在肝膈間隙,但臨床發現:由于分流管在肝膈間隙不移動,仍有被周圍軟組織黏連包裹導致堵塞的情況發生。對V-P分流術后反復感染的病人,我們認為:必須拔除分流管,才可徹底控制感染。此時,若發生急性腦積水,可同時行額角穿刺外引流。但即使控制感染后再行V-P分流術,仍容易發生黏連包裹堵塞分流管或腹腔感染。此外,我們還發現:對腦積水V-P分流術失敗后反復調整或更換分流管的病人,每次恢復程度均難以達到上次調整前的狀態。因此,對于V-P分流術后分流管多次堵塞的病人,不斷調整分流管腹腔端還是選用其他腦室顱外分流方法,已成為神經外科醫生關注的問題②。由于V-A分流術需將分流管永久留置于心臟內,干擾心臟生理環境,有引起心臟驟停的危險及一些其他心血管并發癥的可能,以往認為只適用于不能行V-P分流術的病人。本組均在V-P分流術失敗的情況下改行上述改良微創V-A分流術,術后病人反應輕,無明顯并發癥。因此,隨著分流管材料的改進和可選用抗生素種類的增多,對多次V-P分流失敗的病人,應積極果斷地采取V-A分流術。
傳統V-A分流術在放置心房分流管時,需在頸部做一切口,解剖分離出頸內靜脈和面總靜脈,經面總靜脈近端插入分流管達頸內靜脈、無名靜脈、上腔靜脈至右心房,術中操作復雜,路徑長,且有損傷頸內靜脈、面總靜脈引起出血的風險;另外,頸部切口也影響美觀。如采用頸外靜脈插入分流管,由于頸外靜脈有兩個靜脈瓣,分別位于鎖骨上4cm和頸外靜脈與鎖骨下靜脈的匯合處,且頸外靜脈進入鎖骨下靜脈時呈直角,分流管在該處較難通過,有被送向血管遠端的可能,故存在術中不易控制的缺點。
為此,我們對經典V-A分流術進行了改良,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右胸膜頂較左側低,右側頸內靜脈的穿刺點到乳頭的連線,幾乎與頸內靜脈的走向平行,容易穿刺,更不會穿破胸導管,所以右頸內靜脈是可選擇的最佳途徑。與傳統術式比較,改良的V-A分流術僅需在頸部穿刺進入頸內靜脈,創傷小、操作簡單,路徑短、愈合快;同時我們應用8F導管鞘,在不改變原分流管前端結構的情況下,將分流管經導管鞘安全順利送至右心房。以往通過剪掉分流管帶裂隙的盲端后經導引導絲送入心房,這樣破壞了分流管的完整性,增加了心房內血液通過斷端反流或形成血栓的危險。王秋華等③曾報道2例V-A分流術后病人,在低頭憋氣用力時突然出現頭疼、嘔吐甚至暈倒,頭顱CT發現側腦室內有血液,考慮心房血液反流至腦室。改良的V-A分流術沒有破壞分流管的完整性,能有效避免這一危險,本組隨訪中未見類似事件發生。
我們認為,V-A分流術需注意以下幾點:①有肝硬化等腹腔內病史者,不適合行V-P分流術,可考慮V-A分流術。②對于V-P分流術后分流管腹腔端反復堵塞調整不良者應及時改行V-A分流術。③反復腹腔感染的病人應及時拔除分流管,控制感染后改行V-A分流術。④懷疑顱內感染的病人,術前至少檢查3次腦脊液細胞數全部正常后方可手術。⑤對V-P分流通暢,但反復腹痛的病人,可改行V-A分流術。V-A分流術的禁忌證:①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或呼吸系統疾病者。②顱內感染未控制或顱內出血。③腦脊液含有絮狀物等有形物質。④頭部、頸部及胸部皮膚有感染者。此外,操作過程中應嚴格注意防止氣栓及血栓的形成。
通過本組經驗我們認為,改良的V-A分流術有以下優點:①采用8F導管鞘將分流管引入右心房,保證了分流管的完整性,有效避免斷端反流或形成血栓的危險。②V-A分流術只需做頭、頸部兩處切口,術野小,創傷較輕微,感染機會較少。③手術區域的局部解剖結構簡單,手術操作較易掌握。④手術成功率高。⑤并發癥及后遺癥發生率低。⑥縮短住院周期,節省病人費用,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因此,對V-P分流失敗者,應積極果斷改行微創改良式V-A分流術。
【參考文獻】
[1] COZZENS J W, CHANDLER J P. Increased risk of distal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obstruction associated with slit valves or distal slits in the peritoneal catheter [J]. J Neurosurg, 1997, 87(5): 682-686.
[2] 周東, 詹升全, 李昭杰, 等. 腦室-心房分流術治療腦積水的再評價 [J].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 2005, 10(8): 374-375.

上一篇:經頸入路切除咽旁側顱底腫瘤
下一篇:外傷性硬膜下積液39例臨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