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政策東風,國產醫療器械有望破冰
廣州某醫院門診室外,醒目的“推銷人員謝絕入內”的告示并沒能阻止張云帆(化名)進入的腳步。推門而入后,他輕車熟路地向快要下班的主治醫生推銷起某國產醫療器械品牌的心電監護儀。
作為一名國產醫療器械銷售人員,張云帆對這次推銷并不抱有多大希望:“國產醫療器械設備的毛利率只有百分之十幾,銷售人員每筆開單的提成只有3%。賣個國產醫療器械并沒有傳說中那么賺錢,基本算是沒有什么利潤,從企業到銷售人員,都是如此。”讓張云帆更沮喪的是,即便這一次推銷成功,也不過是他從業三年以來成交的第四筆生意,“要是靠賣這個吃飯,我早就餓死了!”
“GPS”壟斷國內高端醫療器械
作為一線銷售人員,張云帆的遭遇折射出國產醫療器械的生產與銷售現狀。
長期以來,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三家跨國企業,壟斷了國內CT、核磁共振、PET-CT等大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的70%。因這三家企業的英語首字母為“GPS”,業內將此壟斷格局稱為“GPS神話”。
憑借工業尖端優勢、先發優勢和科技創新,外資企業始終占領高端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品牌和營銷的四重制高點。據中國醫藥(18.48, 0.65, 3.65%)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國醫療器械貿易報告》顯示,我國正在使用的高端醫療器械中,80%的CT、90%的超聲波儀器、85%的檢驗儀器、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80%的中高檔監視儀、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是外國品牌。
在GPS的三重夾擊下,我國有近1.6萬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艱難求生。
據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分析,基于2014年醫療器械市場總量的2760億元計算,國產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年平均收入僅在1700萬元左右,多數醫療器械生產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且技術水平偏低,主要針對局部地區的區域市場銷售。
核心技術缺失是國產醫療器械無法發聲的原因之一。前瞻網醫療器械分析師李佩娟認為,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與國際跨國企業比,國內企業在產品研發投入上相差較遠,研發投入超過企業營收10%的屈指可數。與此同時,外資醫療器械公司還在不斷收購國內業績優秀的同類公司。
國產醫療器械只能在非接觸性設備和其他低端領域努力征得一席之地。2014年上半年,我國醫療器械貿易進出口總額為167.9億美元,同比增長6.1%,但出口額達到上億美元的產品,依然集中在按摩器具、醫用導管、藥棉等一次性耗材和中低端診斷治療器械上。
昂貴的進口醫療設備正是中國人看病貴的原因之一。
今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考察上海聯影醫療科技公司時表示,現在一些高端醫療設備,基層買不起、老百姓(64.29, 0.40, 0.63%)用不起。目前,進口醫療設備在我國的價格普遍比歐美日等原產國價格高50%-100%。“主要問題不在于生產廠家,大部分利潤都消耗在了流通上。”
據通用公司(GE)內部人士稱,以一個普通的心血管支架為例,美國市場售價在200美元左右,而在中國,經過層層加價之后,到達醫院的售價高達2萬-3萬元。
“中國式招標”,價格虛高的根本
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以藥養醫’的環境下,醫院當然傾向選擇高價的進口醫療耗品和衛生材料,因為利潤空間大。”其中,醫療器械的回扣遠高于藥品。“醫院在藥品上能拿到約占售價20%的回扣,醫療器械則能拿到30%-40%的回扣。”張云帆佐證了這一說法。
“進口設備價格虛高是政府的責任,醫療器械的定價是政府主導的。”廖新波將進口設備的昂貴之責歸結于政府職能缺失。“如果器械像藥品一樣放開定價,國產設備的價格就上來了。同樣的利潤率下,國產醫療器械品牌不懼與進口醫療器械品牌競爭。而從招標環節來看,自由貿易下不應該有國產進口之分。目前的招標使本土品牌失去了本土市場,不得不轉而出口。其實中國的很多設備是很好的,不僅能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也能走進歐美市場,比如深圳邁瑞。”
政府招標價恰恰是導致進口醫療器械價格虛高的根本。
“目前的招標并沒有充分運用市場經濟的杠桿,比如,在設備不得加價超過20%的政策規定下,報價1000萬的進口設備減去20%還有盈利空間,而報價300萬的國產設備減去20%就沒有生存空間了,怎么競爭?!目前的招標平臺上,沒有企業敢報低價或高價,因為會被淘汰。所有企業都向政府的定價靠攏,不存在真實的競標,這就是所謂‘中國式招標’。”
在廖新波看來,香港采購醫療器械的模式值得內地學習。“香港醫院運營靠政府財政支出,政府招標的設備是給自己使用的,醫院成本與政府支出息息相關,招標時自然越便宜越好;在內地,政府的招標是給‘別人’用的,價格越高,政府賺得越多。如果走香港模式,又會存在另一個問題:每個醫院的需求不同,所以最好是醫院自主招標。”
中國人好面子同樣適用于國內醫院采購醫療器械時的心理狀態。張云帆對時代周報記者透露,很多醫院在提報采購計劃的時候,旗幟鮮明地表示就是要買進口設備,國產設備連參加競爭的資格都沒有:“公司每個月會給銷售人員2000元的公關費用,我的這筆錢經常是花不出去的。”
政策扶持下巨型蛋糕
2013年下半年開始,中央層面的醫改新政發布頻率明顯提高,細化政策逐步出臺,國產醫療器械的生產亦在此列。
2014年5月12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司委托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啟動第一批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遴選工作,有業內人士分析,此次遴選是國家衛生主管部門積極推進國產醫療設備發展與應用的一種表態。今年5月,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要發展中國高端醫療器械,提升中國品牌。報告稱:逐漸擺脫高端醫療器械依賴進口的局面,是“中國制造2025”的應有之義。
這無疑釋放出積極的信號。
邁瑞醫療首席投資官李文楣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雖然政策切實成為商業機會需要時間,但從長遠來看,國產醫療器械企業將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
廖新波對此評價:“醫改這么多年了,醫療器械領域還是沒有突破。目前達不到進口水平的設備還是要進口,畢竟人命關天;對于達到進口水平的國產設備,要用政策引導廠家研發、推廣,并在市場流通領域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
相較于其他行業,醫療器械設備的生產有其特殊性。除了增加自主研發的能力,購買國外知識產權是一條見效快的發展道路。“不同于互聯網企業的輕資本投入低、回報快,醫療屬于長期的重資本投入,投入高、回報周期長,而且醫療器械的更替周期短。也許我們在閉門研究的時候,國外早已更新換代了。”廖新波提醒。
旺盛的市場需求也是國產醫療器械需求新發展的機遇之一。據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調查統計,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銷售規模,已經由2001年的179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1700億元,12年間增長了8.5倍。2014年,全年全國醫療器械銷售規模約2556億元,比上年度的2120億元增長了436億元,增長率為20.06%。
并購潮背后的危機
隨著資本介入,外資品牌在國內醫療器械領域三家獨大的狀況正在發生變化。據統計,截至2014年9月15日,發生在A股市場的醫療器械相關領域并購案35起,占比接近醫藥并購總數的40%,并購整合使得企業收入和利潤得到快速增長。
“對于大多數并購事項主體來說,并購目的無非兩個:對同類產品企業并購,主要目的在于擴大規模,更好地發揮規模市場效應;購在其他領域有優勢的相對較小規模企業,拓寬自己的產品線”,李佩娟分析,“無論處于何種目的,醫療器械行業企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已經是事實。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小型醫療企業來說,規模小意味著其研發能力受到限制,在無法發揮規模效應,研發創新力受到資金限制的情況下,對于具有較強研發能力或者在某一產品領域具有優勢的小型醫療器械企業來說,被并購也許會是其最好的出路,而對于那些缺乏創新力的企業來說,最終會被市場淘汰。”
但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療器械投資專業人士對這一現狀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認為:現在中國的投資界太火了,同類項目,相對來說,中國估值至少要比國外高2-3倍。中國創業者總體上是以技術為基礎的,投資人追逐這些企業,一開始給一個很高的估值,然后投資進去,其實在某些情況下對企業的發展危害很大。

相關閱讀
- 國家發文:鼓勵這些醫療器械發展(附名單)2024-01-02
- 兩會發聲:支持這類國產醫療器械!2023-03-09
- 國家通知:這個科室重點配置設備(附清單)2020-04-24
- 國產高端醫療器械何時才能實現進口產品代替2017-05-03
- 醫療器械國產化進一步推進 配套政策陸續出臺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