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個體化用藥前沿研討會在滬召開 關注后基因組時代的個體化用藥發展
上海 2012年11月15日電 /生物谷BIOON/ -- 11月15日,由中國醫師協會培訓部,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和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聯合主辦,生物谷承辦的“2012個體化用藥前沿研討會”在上海召開,大會為期兩天,邀請了賀林院士、周宏灝院士、陳超、胡大一、石遠凱、沈琳、蔡衛民等二十多位國內著名臨床醫藥科研及臨床專家以及跨國制藥企業代表等發表學術演講及主題討論,吸引了300余位業內人士齊聚一堂,共同關注后基因組時代的個體化用藥發展。
2012個體化用藥前沿研討會現場
個體化醫學的實施與現狀
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的完成和DNA元素百科全書(ENCODE)的問世,使疾病發生的遺傳基礎得以闡明,并疾病預測、預防和早期診斷的實現得以可能。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成為影響國民健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個體遺傳結構選擇適合的藥物種類和劑量,可顯著提高藥物療效并減少藥物毒性,個體化藥物治療或將成為醫學新模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和遺傳藥理研究所所長周宏灝表示:“遺傳因素是造成藥物反應個體和種族差異的主要原因,人類遺傳和基因多態性不僅引起臨床藥物藥效和毒性的個體化差異,也導致許多已經進入市場的新藥在突變基因攜帶人群中發生嚴重毒性而被撤出市場。”
個體化醫藥的必然性
在美國,每年約有150萬人因錯誤用藥而受到傷害,有近10萬人因為錯誤用藥而導致死亡,這一數字甚至比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總的死亡人數還要多,已成為第4至第6位的死亡原因。在中國,每年有近20萬人死于用藥不當,抗腫瘤化療藥物對患者治療的有效性低于70%,約有20%-30%以上的病人接受了不恰當的藥物治療。發病機理和基因水平的差異使患者對治療藥物具有不同的反應,不合理用藥可能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傷害,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甚至造成死亡。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現代醫學發展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人們開始從基因水平進行疾病的預測和治療。
“藥物基因組學的產生和發展為從基因水平研究藥物反應的個體差異提供了理論和技術上的支持,利用實驗手段進一步的揭示基因多態性與藥物反應之間的關系,最終確定藥物效應有關的標記,通過檢測與分析這些標記確定患者屬何種人群來選擇療效最佳的藥物和最佳劑量,從而真正達到用藥個體化的目的顯得越來越重要。個性化用藥已逐漸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趨勢。”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院長賀林教授如是說。

上一篇:可測量時間的大腦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