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1321例分析
【關鍵詞】宮頸腫瘤;液基細胞學;診斷
在我國宮頸癌是婦女生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女性癌瘤中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居第2位。宮頸癌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演變時間從幾年到十幾年不等,早期宮頸癌如能及時發現并合理治療,治愈率可達90%以上①。宮頸病變與宮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進行宮頸病變的篩查,及早發現宮頸癌和癌前病變是防治宮頸癌的關鍵環節。我院婦科門診2007年7月~2009年6月共行液基薄層細胞檢測(TCT)檢查1321例,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本資料1321例為我院婦科門診接受TCT檢查的患者,年齡19~58歲,平均年齡38.3歲。已婚923例,未婚但有性生活史398例。TCT檢查標準:(1)本人要求行TCT檢查;(2)有白帶增多、性交出血或血性白帶等;(3)長期按宮頸炎治療效果不佳者。TCT檢查報告為ASCUS以上者均行陰道鏡檢查及活檢,以組織學診斷為金標準。
1.2 方法 由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操作,用無菌窺陰器暴露宮頸,拭凈宮頸表面分泌物,用專門的宮頸細胞采樣刷刷取宮頸轉化區細胞,保存于專用保存液中,采用膜式液基細胞學方法制片后,經病理學醫師閱片報告。結果按照國際癌癥協會(NCI)推薦的分類標準,即:無上皮內病變或腫瘤細胞,意義不明確的不典型磷狀細胞和腺細胞(ASCUS),不除外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ASCH),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鱗狀細胞癌和腺癌(CA)為統一細胞學診斷術語。
2、結果
2.1 TCT檢查制片 滿意度分析1321例宮頸TCT檢查細胞制片滿意者1292例,占97.8%,基本滿意21例,占1.6%,不滿意8例,占0.6%。
2.2 宮頸病變檢出率 TCT檢查1321例中,ASCUS以上的113例,病理結果顯示宮頸上皮內瘤變(CIN)96例,占7.3%,宮頸癌5例,占0.38%。TCT診斷與組織病量學診斷的符合率為89.4%。宮頸濕疣21例,占1.6%。慢性宮頸炎1191例,占90.1%。
2.3 TCT結果與年齡分布 TCT檢測1321例,檢出陽性113例,根據不同年齡分段后,CIN主要集中在31~40歲,占CIN總數的59.4%;宮頸濕疣主要集中在21~30歲,占71.4%;宮頸癌好發年齡31~50歲。
3、討論
自1941年Papanicoiaon和Traut首創陰道脫落細胞學診不同年齡段TCT結果
斷腫瘤以來,幾十年來臨床實踐證明了宮頸細胞學是宮頸癌行之有效的初步篩查手段。1990年代新柏式液基細胞學檢測技術TCT的出現,與傳統的巴式相比是一次突破。傳統的制片技術具有取材不全面、涂片不均勻、細胞丟失較多、過多的黏液及血液遮蓋異常細胞等諸多不足,使其存在一定的漏診和不確定因素,其假陰性率可達50%以上。TCT技術采用固定樣式的掃帚式刷子按規定方法進行操作,不留死角,刷頭全部進入細胞保存液中,不會丟失細胞成分,制成的涂片薄,細胞分布均勻,圖象清晰,使病理醫師容易發現異常細胞。本組病例中涂片滿意度達97.8%,只有0.6%的涂片不滿意。
TCT的另一優點在于標本可以復制或作為進一步檢測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的材料。人乳頭瘤病毒已被公認是引起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主要原因,幾乎99.8%的宮頸癌細胞中均可檢測到HPVDNA的存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發生率近年來有逐步上升趨勢,且好發年齡趨向年輕化。本組資料顯示,宮頸濕疣主要集中在21~30歲,占71.4%。而CIN集中在31~50歲的,其中31~40歲占59.4%。宮頸癌的好發年齡在31~50歲之間,與CIN的年齡相當。另外,宮頸癌的發生增加與初次性交年齡、多個性伴、HPV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②,這些現象與現代人生活觀念的改變有一定關系。從HPV感染到CIN的發生,再進展到宮頸浸潤部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平均為10~20年。宮頸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在于盡早發現和治療宮頸HPV感染和CIN,因此應提倡年輕婦女宮頸細胞學檢查,提倡對有性生活的婦女每年進行一次宮頸細胞學檢查,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參考文獻】
[1]崔彬,肖靜穎,劉旭.4000例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結果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6):7174.
[2]李曉紅,董衛紅,黃在菊,等.子宮頸癌前病變組織DNA倍體分析與人乳頭瘤狀病毒亞型檢測[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6,41(3):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