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外企基層“GPS”
GE的“春風計劃”;飛利浦的“蒲公英工程”;西門子也宣布嘗試進入中國基層市場。近年來,位居醫療器械領域第一集團的“GPS”都開始指向我國基層市場。有業界人士指出,在中國,擴大基層醫療服務的覆蓋面勢在必行。中國基層醫療機構數量龐大,分布廣闊,醫療診治水平參差不齊,這些都是基礎醫療工作拓展所面臨的挑戰,而基礎醫療的發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頂層設計是否能有效地貫徹到基層中去。位居醫療器械領域第一集團的“GPS”紛紛開始指向加強基層市場的布局。GE早在2011年就推出“春風計劃”:到2015年之前的3年時間內,把中國本土的產能提高1倍,完全實現在華的產業鏈本土化;目標期內,GE醫療中高端和基層市場的產品比例將各占50%。”2012年的成都CMEF期間,飛利浦宣布正式進軍基層市場的“蒲公英工程”。而一直沒有詳細計劃出臺的西門子,在2012年也宣布要嘗試進入基層市場。
聞“道”有先后
2011年2月GE醫療啟動面向中國基層市場的“春風計劃”:目標覆蓋全國7000余家縣級醫院和婦幼保健院,以及50,000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據GE公司人士透露,針對“春風計劃”,時至今日,離3年期滿還有1年時間,GE醫療制定的銷售目標就已超額完成。對于中國基層市場是否存在機遇,業內人士一度有不同看法。但是,GE的嘗試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基層市場的空間是存在的,并且能夠賺到錢,也使得其他跨國醫療器械巨頭參與進來。繼GE醫療的“春風計劃”之后,飛利浦于去年推出了專門面向基層市場的“蒲公英工程”:涉及產品開發、銷售模式調整,以及對財力不足的醫院推出額度500萬元的“零利率”融資方案。與此同時,飛利浦歷時3年、耗資3.4億元的醫療影像基地正式在蘇州投產并下線首批產品,下線的兩款新產品直接面向中國縣醫院市場和鄉鎮醫院市場。該基地將負責飛利浦醫療在華研發和生產醫療影像設備,并同時向全球市場供應。“中國新醫改向基層市場釋放了巨大的機會,基礎醫療市場將成為未來一個階段飛利浦醫療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飛利浦醫療保健大中華區總裁張文明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此外,上海西門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CEO兼總裁夏風華也對媒體表示,西門子未來將對基層醫療行業做更多投入。
術業有專攻
對于廣大的基層市場,盡管三大巨頭的初步目標都是賺錢,但是在醫療器械領域,三大企業各有所長,而公司的戰略不同,其在基層市場的重點也呈現明顯的差別。據夏風華介紹,上海西門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X光產品大樓剛剛竣工,主要是為制造中國縣、鄉(鎮)等基層醫院所需要的CT設備,產品基本定位為低成本、高性能、易操作。與西門子一樣,飛利浦在其“蒲公英工程”中也把目標瞄準基層的CT市場,CT作為基層市場中普遍使用的影像檢測設備,其市場潛力最大。飛利浦醫療保健事業部大中華區基礎醫療總經理曾進川指出:“從業務發展來說,和2011年相比,實施‘蒲公英工程’之后的2012年,飛利浦雙排CT實現了65%的增長,希望今年能夠繼續保持這個增長率。”但與西門子不同的是,飛利浦的目標不僅僅是中國市場。在全球醫療市場,飛利浦的重點市場一直是發達國家的大中型醫院。2010年9月,在中國新一輪醫改啟動后,飛利浦就宣布了在中國打造繼荷蘭和美國之后的另一個“本土市場”的戰略規劃,全方位加強在華研發和生產力度,將從研發到使用的全產業鏈向中國基層市場轉移。與此同時,中國也將作為飛利浦進軍世界各地基層市場的實驗基地。曾進川向記者表示:“飛利浦的基礎醫療整體解決方案目前在全球范圍來看,在中國屬于先行先試,今后會把從中國得到的經驗與飛利浦全球基礎醫療市場分享,飛利浦印度公司代表已經到中國來交流了相關基礎醫療層面的經驗,并于今年開始籌備印度本土戰略層面的基礎醫療團隊,這也是貫徹飛利浦把中國作為‘第二個本土市場’整個戰略的一部分。”而GE進軍基層的主要產品是超聲設備,一些新技術在三級醫院有廣泛的應用,但是在基層市場依然無人問津。為使基層醫生了解超聲設備,GE也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基層醫生的培訓。GE醫療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段小櫻指出:“GE服務模式轉型的框架已經落地。以遠程維修為例,一些配件的輸送網絡已經建成。在成都創新中心GE也已經建立了最大的基層醫療的在線服務支持網絡,今年這一網絡的建設將全部完成。”
鏈接:GE工業互聯網中國落地
其實,對于醫療行業來說,工業互聯網已經不再是遙遠的概念。因為大規模的裝機量和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構成了工業互聯網的現實基礎。當前的醫療機構并不缺乏醫療設備,但是巨大的投入并未改善醫療服務能力不足的困境,大量設備的閑置(醫療器械使用率不足40%)、各科室之間的不協作、欠缺的操作技能、不完善的管理,以及由此帶來的效率低下、信息孤島、患者滿意度低、醫患糾紛頻繁的現象,都給醫院未來長期可持續性發展帶來了隱患。而工業互聯網的目標就是,在不大規模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解決這些問題。作為率先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的企業,GE醫療已經開始將這一技術在中國落地。近日,值GE中國創新中心(成都)成立一周年,GE醫療在成都舉辦了“關愛先行”市場戰略峰會,GE全球總裁伊梅爾特出席本次峰會,在峰會上,他再次為業界人士解讀GE最新的“工業互聯網”戰略:“工業互聯網是更加智慧、智能的機器,其無論是在公路、航空、鐵路、能源還是醫療領域的創新應用,都可以在降低故障時間的同時實現資產優化和企業運作的優化。GE已經在中國成都建立了亞太地區最大的創新中心,正在探索工業互聯網在醫療方面的應用。”
提升效率
正如過去互聯網的普及是由個人電腦、網絡連接成本的下降所推動的,工業互聯網的突破是由更低成本的傳感器、數據存儲和更快的數據分析能力所推動的。GE中國創新中心(成都)總經理馬加寧指出:“現在工業機器的監測診斷系統已得到改進,并且信息技術的成本有所下降,基于越來越多的實時數據的計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可處理大量信息的遠程數據存儲、大數據集和更先進的分析工具日趨成熟,并且應用更加廣泛。”目前,在歐美國家,工業互聯網已經在醫療領域應用開始展示其初步成果。在國外,GE醫療的醫院運營管理(HOM)系統正在幫助50多家醫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GE的劑量管控產品可以將患者接受的輻射減少40%,并為診斷和治療癌癥等疾病保證必要的高質量圖像。而在中國,工業互聯網也已經開始了實驗。目前,以成都創新中心為基地,GE醫療已經開展了工業互聯網落地的實驗。GE醫療智能響應中心正式啟動,成為實現智能聯機服務方案,保障更高開機利用率的高效平臺。
挖掘需求
對于工業互聯網如何落地的問題,GE醫療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段小櫻指出:“工業互聯網在中國落地,從技術層面來看其實是相當容易解決的。更重要的是,什么才是中國的高端醫院和基層醫院真正需要的應用。”對于高端醫院來講,設備的開機使用率提高多少,就相當于1年多看多少病人;對于基層醫院來講,需求已經不在于是否買得起彩超,問題在于怎么用好它。中國約有2萬臺CT,占全球CT設備總量的38%,如都能提高開機利用率,將大大提高醫院生產力,讓更多患者享受到更及時、優質的醫療服務,有效提高患者滿意度。以行業平均開機利用率為90%為例,如果提高5個百分點,意味著一年將平均多出18天的設備正常工作日,按照一家三甲醫院有3臺CT和2臺磁共振計算,每年可增加7200人次的掃描診斷。

相關閱讀
- 醫療器械國產化迎來發展良機2015-02-10
- 醫療顯示器將向超高清、大屏幕趨勢發展201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