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噸大米換一個骨關節——醫械如何實現“國產化”突圍?
置換1個骨關節有多貴?
4噸大米換1個關節——這是從醫多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所長張英澤給出的“價格等式”。
“1噸大米賣1萬塊錢,1塊鋼板就是1萬塊錢,老百姓勞動一年的收入就只夠一塊鋼板錢。要是換一個關節,多少錢?要4噸大米。”在5月12日由北京理工大學主辦的“聚焦醫工融合,助力健康中國”高峰論壇上,張英澤的一席話引得全場關注。
鋼板、骨關節只是醫療器材的“一角”。心臟支架、派特CT、高性能彩超……這些高技術醫療器械設備,集中了醫療領域最新的科技進展,為人民的健康保健提供著有力支撐。但我國醫療器材產業關鍵部件缺乏核心技術、設備依賴進口,已成為困擾發展的瓶頸問題。
醫療器材產業如何才能實現“國產化”突圍?老百姓何時才能用上物美價廉的醫療耗材?
部分器材研制起來并不算難
據統計,我國一年約有440萬人發生骨折,其中80%需要做手術,即350萬人。而作為手術主要耗材的鋼板,平均售價在2萬元上下,每年全國骨折手術患者在鋼板上就要花費近700億元。
放眼整個骨科,張英澤指出,我國患者每年在醫療器材上的花費約1000億元,其中80%的器材都依賴進口。“也就是說,一年800個億被外國人拿走了。我講的這些耗材不包括檢驗、檢測的設備,檢驗檢測的設備幾乎都被國外所壟斷。”張英澤說。
張英澤認為,以目前國內的科研水平來看,研制某些骨科器材并不算難。牽引床是骨折手術中常用的一種醫療設備,可讓患者通過牽引裝置達到復位。“目前牽引床進口最貴的要480萬元,國產最便宜的要40萬元。”基于此,40年前張英澤就帶領團隊開始尋找牽引床的替代方案,研制出第一代牽引床——“小板凳兒”,如今已發展至第八代。
“從0到1”成功研制牽引床,但這在張英澤看來,“實在沒有科技含量”。他對臨近的一位工科領域的著名學者說,“你們看,(研制)這對你們學校來說太簡單了。”
學科分類限制醫工互動
面對國內醫療器械領域被“卡脖子”的現狀,張英澤呼吁醫科與工科需要走向深度融合,提升相關領域設備的國產化率。
“醫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傳統西醫是建立在解剖和化學兩大基礎之上的一門學科。一百年前,美國人就已經認識到了醫工結合的重要性。”張英澤說,美國人在學醫方面要先學一個四年的理工專業,兩年的醫學基礎,還有兩年的醫院實習。所以,美國的醫生基本都是醫工結合的醫生。
但目前國內醫科與工科之間的互動還遠遠不夠。“中國的學科分類比較明確,醫科與工科原先之間并沒有交叉,特別是在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上,之前兩者之間融合比較少。”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陳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很多情況下,搞工科的人不懂醫學,搞醫學的人對工科也不是很了解。
如何架起溝通醫工之間的橋梁呢?“作為理工類院校,可以通過課程設置、學生交叉學習等方式實現復合人才培養。同時,也可通過與醫學院或相關實習基地合作,全方位開展學科融合。”陳杰說。
【來源:中國科技網】

上一篇:全國耗材零加成信息匯總!
下一篇:醫療反腐再加碼,紀監委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