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藥監局半年批準注冊骨科產品100個,脊柱占比最高創新加快
近期,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批準注冊163個醫療器械產品公告(2021年6月),其中,境內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110個,進口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28個,進口第二類醫療器械產品23個,港澳臺醫療器械產品2個。
據統計,2021年1月-6月,國家藥監局共批準注冊了736個醫療器械,其中骨科產品100個,分別是35個脊柱產品,19個創傷產品,18個關節產品,24個運動醫學產品和4個其他類別產品。
骨科優質賽道,國產替代前景廣闊
隨著年齡的增長,骨折、脊柱側彎、脊椎病、關節炎等骨科疾病的患病率會越來越高,骨科患者的基數會逐漸增大。另外,我國運動人群數量逐年上升,預計到2025年國內運動人群達5億人,隨之而來的運動損傷類疾病發病率提升,骨科治療需求將持續增長。預計國內骨科器械市場年復合增速約為15%,可見骨科未來是一個高成長高增量的市場。
在這一優質賽道下,國產骨科企業在產品布局、技術研發品牌營銷等多方面發力,逐漸擠壓進口市場,逐步實現國產替代。目前國產化率最高的是創傷市場,其次是脊柱市場,國產化率最低的是關節市場。
創傷
創傷是國內最大的骨科細分市場,也是國產化比例最高的細分領域,國產占比達80%以上。由于創傷類產品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導致國內創傷生產廠家超100家,行業集中度較低。
脊柱
受益于骨科行業高景氣度,脊柱類植入物行業近年來保持了較快增長。但國內脊柱類耗材市場目前仍由強生、美敦力等外資品牌主導,2019年我國骨科脊柱植入物市場中,強生、美敦力、史塞克合計占有59.18%的市場份額。進口替代潛力較大。
關節
我國的老齡化率不斷上漲。據統計,50歲以上人群中約有50%的人患有骨關節炎,75歲以上人群占比達80%。在這一情形下,關節賽道必然是未來很大的增量市場。關節是骨科植入耗材中制造門檻最高、工藝難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細分市場之一,目前我國關節植入物主要依賴進口。
運動醫學
運動醫學是骨科市場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預計2024年全球運動醫學市場將超過90億美元,處于快速增長階段。由于行業技術壁壘高、專利技術封鎖等原因,我國運動醫學仍處于進口壟斷狀態,以施樂輝、銳適、強生和史賽克等為代表的國際巨頭長期占領著國內90%以上的市場份額。
集采密集開展,骨科耗材被“打骨折”
2019年7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治理高值醫用耗材改革方案的通知》,在高值醫用耗材領域探索帶量采購。
部分骨科耗材因臨床用量較大、采購金額較高、臨床使用較成熟、市場競爭較充分、同質化水平較高等特點,被國家、聯盟和省級納入到帶量采購當中。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7月,骨科地方帶量采購已開展15批,涉及品類涵蓋創傷類、脊柱類、關節類、人工合成骨、運動醫學等產品,平均降幅范圍為32%-88%,最高降幅范圍為61%-95%。
省級及多省聯盟集采是骨科耗材集采的“主力軍”,近期開展的十二省聯盟創傷集采體量最大,降幅也是驚人,平均降幅達88.65%,最高降幅達95.78%。其中,普通接骨板系統價格從平均4683元左右降至606元左右;鎖定(萬向)加壓接骨板系統價格從平均9360元左右降至987元左右;髓內釘系統價格從平均11687元左右降至1271元左右。
經過地方不斷試水后,國家關節帶量采購也不斷推進,6月21日,天津市醫藥采購中心官網發布《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公告(第1號)》,就第二輪國采的采購品種、企業資質及采購規則進行全面說明。
就目前趨勢來看,骨科關節國采的降價幅度或不會低于去年的冠脈支架國采。
隨著骨科集采產品覆蓋面不斷擴大,更多產品將大幅下降,更多的企業將迎來生死局,中標企業以價換量,未中標企業面臨淘汰出局風險,行業面臨重新洗牌。與此同時,集采也為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未來將在政策推動下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附:2021年1-6月獲批的骨科醫療器械產品
【來源:Eshare醫械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