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醫療器械如何突圍
“大醫院里做個常規骨科手術,大小器材多是洋貨,本土醫療產品僅為輸液皮管、注射器等一次性耗材,這多少有點悲哀。”在昨天舉行的“上海國際醫療器械產業發展論壇”上,一位臨床醫學專家感慨道。
市場研究顯示,去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為900億元,占全球市場總額的4%至5%;未來10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還將保持15%以上的增長率。同時,最新數據表明,跨國醫療器械制造商的產品在我國大醫院占有率超過了70%。
面對這一巨大“蛋糕”,“國字號”醫療器械怎樣才能占領高端市場?
從仿創到原創,實現“突圍”
據了解,居全球前三位的跨國醫療器械和設備制造商,其2005年銷售額分別為231億美元、170億美元、146億美元;而我國最大的本土醫療器械企業邁瑞醫療,當年的銷售額只有5.48億美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戎教授舉例說,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可選用多個牌子的器械,但內中的陶瓷頭核心技術,全部來自固定的兩三家跨國公司。由此可見,“國字號”要想打入高端市場,就必須掌握核心技術。
專家認為,國產醫療器械創新過程應該循序漸進,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仿創、原創、突破和革新。所謂仿創,即指同一設計思路、適用同一適應癥的不同產品。通過仿創逐步實現原創、開發自主核心技術,不失為一種“突圍”途徑。
以心血管介入的核心器械———冠狀藥物洗脫支架為例,美國強生、波士頓科技分別在2002年、2003年推出藥物洗脫支架;2004年上海微創緊隨其后,推出具自主知識產權的“火鳥”藥物洗脫支架,因其更適合中國本土病人,“火鳥”以優良的性價比迅速獲得成功。
避其鋒芒,另辟蹊徑
目前,進口醫療器械大多集中在以下醫療領域:CT、核磁共振等高檔數字醫療設備,骨科脊柱和關節產品,心腦血管和心率管理產品等。“與進口醫療器械競爭,不必總是‘硬碰硬’。”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威琪教授認為,國產醫療器械不能一味跟著跨國企業的步伐走。
比如,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是威脅中國人的兩大最主要病因,醫療器械的設計就應著眼于此,找準適合自己的目標。
王教授說,當不少企業“眼紅”跨國企業在高端數字醫療設備的進步時,上海阿洛卡醫用儀器公司卻走偏向中檔的超聲診斷儀器研發之路,在市場競爭中頑強勝出。可見,選擇跨國公司尚未完全開發的領域,或可掌握競爭主動權。
專家認為,在腫瘤治療領域,以超聲熱效應為原理的“海扶刀”(HIFU)雖起步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但迄今為止,國外在此領域的開發走得并不遠,我國企業如能抓住這一良機抓緊研發,可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助推研發,需政策跟進
作為生物醫學的一部分,醫療器械制造業需要醫學、工程學的完美結合。戴戎教授認為,除了資金投入問題外,人才投入也是發展國產醫療器械的關鍵。
不過,醫療器械的發展僅靠醫生和工程師還遠遠不夠,穿梭在醫院、研究所、高校、政府、風險投資公司之間的專業中介人員,才是最為緊缺的角色。中介既可及時發布臨床需求,又為科研成果找尋投資商,將有利于改善科研與產業缺乏良好銜接的現狀。
要助推國產醫療器械的發展壯大,政府還應有的放矢跟進扶持政策。一家醫療器械公司負責人坦言,政策應帶有指導性,而非強硬的指令;部分產品報批的周期在整個研發周期中占去一半時間,嚴重拖了企業成長的“后腿”。
專家建言,政府在對本土醫療器械企業給予寬松的投融資渠道、優惠的財稅政策之外,還應盡快完善落實政府采購辦法,鼓勵醫療機構使用本土產品,讓有實力的國產醫療器械企業盡早“冒”出來。

上一篇:西門子進軍基層醫療市場
下一篇:天津醫藥醫療器械工業園建設提速
相關閱讀
- 整合醫療器械創新 國產腫瘤微創科技發力2018-10-10
- FDA批準拜耳新研制用于治療多發性硬化的自動注射設備2015-10-10
- 谷歌、華大等聯手構建臨床基因數據共享平臺2014-10-31
- 我國心腦血管類醫療器械產業面臨四大發展機遇2014-10-14
- 微創介入已成部分外科手術替代療法201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