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內鏡治療國內市場規模突破千億元
內窺鏡微創治療以其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康復快等優勢而備受醫患雙方青睞。
近日,世界內鏡醫師協會主席、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會長、衛生部肝膽腸外科研究中心主任張陽德在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上指出:“國內目前開展內鏡微創技術所需要的相關醫療器械設備基本依賴進口,一個小型的內鏡微創手術至少要幾千元,發展國產品牌的內鏡與微創產業迫在眉睫。”
圖為:常用內窺鏡手術器械——經皮腎鏡
在這次論壇上,中山火炬開發區迎來了“中華國際內鏡城”項目落戶。作為世界首家以“內鏡與微創”為特色的產業園區,中華國際內鏡城將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的內鏡與微創臨床醫院、醫學培訓考核基地、內鏡裝備標準與檢測,項目總投資達200億元,就是針對前述產業發展困惑所做出的市場舉動。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建立集內鏡產業、科技研發、醫療服務、人才培訓為一體的產業集群將是內鏡發展的必然選擇。
后勁十足
面對巨大的市場誘惑,張陽德在報告中提醒:“目前在設備市場上,不容回避的是,由于我國內鏡生產量跟不上醫療市場的需求,國內企業只占了內窺鏡市場份額的23%,國外品牌壟斷了約七成市場,且一直占據著中高端產品。”為此,他列舉了一組數據:目前國內醫用內鏡市場份額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市場還是集中在北京,約占總體市場的14.6%,上海占到13.5%,而廣州則有11.7%的市場份額,中西部地區份額較小。
另一方面,國內內鏡產業在技術、標準、品牌、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方面都面臨著巨大挑戰。中國肝膽腸外科研究中心現已聯合多家公司研發生產內鏡和微創手術設備、機器人內鏡等,已達到我國年耗960億元總量的18%。“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主流醫療器械市場趨于萎縮。而在新醫改政策中,我國對醫療行業的資金投入很大一部分將用于醫療設備配置,給整個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個新的戰略機遇期。”張陽德表示。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內鏡技術逐漸開始有了自信。“我們共同發展內鏡與微創醫學,突破了傳統的診療治療技術,是全球臨床醫學的革命;多國的精密制造、圖像處理、信息工程、醫用材料領域的高技術都進入到內鏡與微創領域產品的研制中,內鏡與微創醫學已形成一個巨大的健康產業。我國內鏡市場的需求增長較快,特別是國際采購量增長迅速,直接推動市場需求增長的內因是臨床應用的不斷擴大;2009年,我國病人內鏡的利用率為55.8%,內鏡治療市場總額近960億元,國內內鏡及其關聯產業市場巨大。”張陽德如是說。
與國際接軌
內窺鏡已廣泛應用于各科手術,突破了傳統的診療和體表切開手術。內窺鏡醫療器械也帶動了全球工學、理學對微型裝備精密加工、圖像監視、信息處理、遠程控制、納米生物技術、內鏡機器人、新材料等高技術的發展,為全球提供了每年萬億美元的各類設備需求。

相關閱讀
- 內鏡醫學或撬動國內千億醫療市場201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