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醫院掀改制潮 醫療器械渠道環境要大變
政策激勵之下,國企剝離所辦醫院正在掀起新高潮,大型醫藥企業借機跑馬圈地,醫藥行業資源越來越高度集中。未來,國企醫院改制只多不少,醫械企業也將面臨營銷渠道大改變的新形勢。
二汽醫院整體劃轉給國藥
近期,東風汽車公司(二汽)旗下的東風醫療集團整體劃轉至中國醫藥集團,目前已進入最后實施階段。
東風醫療集團下轄東風總醫院、茅箭醫院和花果醫院,均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其中,東風總醫院是一家三甲綜合醫院,茅箭醫院和花果醫院均為二級醫院。
東風汽車與國藥集團同屬央企,劃轉后職工仍將保持央企職工身份。
復星打包重組徐礦19家醫院
徐州礦務集團有限公司是由江蘇省國資委管理的大型國企,旗下原有19家醫院,包括:直屬于徐礦集團的徐礦總醫院(代管徐礦集團職業病防治醫院)、徐礦一院、徐礦二院,以及3家直屬醫院所屬龐莊、旗山、權臺、青山泉等分院;徐礦集團礦井直管的張集煤礦醫院等5家礦屬醫院及下屬分院。
去年12月,徐礦集團以醫療機構凈資產出資,復星醫藥和泰康人壽以現金合計出資10億元,成立了新的淮海醫院管理集團。徐礦19家醫院由單一國企體制,轉變為三方共管的混合所有制。
日前,復星和泰康的10億股權資金到位,三方合作的醫院集團進入實質性運營階段。
自2010年起,復星先后投資的有“和睦家”醫院、濟民腫瘤醫院、廣濟醫院、鐘吾醫院、禪城醫院、溫州老年病醫院、青島山大齊魯醫院、臺州浙東醫院等,基本形成沿海發達城市高端醫療、二三線城市專科和綜合醫院相結合的戰略布局。
如今,又攬下徐礦19家醫院,搭乘上了國有企業醫院改制的浪潮,在醫療服務市場的布局再進一步。
華潤、海南海藥…
2016年11月,海南海藥股份有限公司豪擲3.4個億,從武漢鋼鐵集團手中正式買下了鄂鋼醫院100%股權。這本是一家三級乙等的國企所辦綜合醫院。
2016年底,曾經成功拿下武鋼總醫院、徐州礦山醫院、淮北礦工總醫院集團旗下所有醫院的華潤醫療,又傳出消息,要收購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旗下的一汽總醫院(吉林大學第四醫院)。這是一家三甲醫院。
2016年,北大醫療產業集團先后與山東鋁業公司、山東棗礦集團簽署協議,拿下了山鋁旗下的山鋁醫院(三級綜合醫院)、棗礦集團旗下的4家醫院(包括1家三甲、1家三級專科、2家二甲)。
2017年1月,安鋼集團和中信產業基金-新里程醫院集團正式簽約。新里程集團向安鋼總醫院注入數億元資金,雙方共同組建醫院管理公司,對安鋼職工總醫院實施股份制改造、專業化運營。
今后2年,國企醫院改制只多不少
《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2015》顯示,全國企業醫院總數3000家左右,僅76家央企所辦醫院就有1235家。同期政府舉辦的公立醫院則為9668所,僅為企業醫院3倍多。
2016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加快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2018年底前完成企業辦醫療機構的移交改制或集中管理工作。文件還明確了國企剝離醫院的四種方式,即移交地方、撤編、整合專業化管理、引入社會資本重組改制。
此外,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提出,“公立醫院資源豐富的地區,社會力量可以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所辦醫療機構等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
“十三五”醫改規劃也明確提出,推進國企所屬醫院分離移交和改制試點。
國企醫院改制重組既是新一輪醫改的需要,也是國企改革的需要。
從現在起直到2018年底,社會資本參與國企醫院改制重組的案例也只會越來越多。
比如,北京市在今年1月印發方案提出,北京市市屬國企辦的醫院都將在2018年底前剝離,剝離方式包括“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重組改制”。
安鋼集團所在的河南省,鄭煤集團總醫院(包括10家下屬醫院或衛生所)也擬增資擴股或出售部分股權,進行股份改造或委托經營。
醫械產品渠道環境要大變
國企醫院大量重組改制,對醫械企業來說,影響巨大。
改制是為了變得更好,這其中自然涉及軟硬件提升,帶來新的采購需求。
比如,復星參與重組的徐礦19家醫院,早在多年前徐礦集團就不再投入了,醫院自身賺不到錢,不僅沒錢買設備,不少甚至停止運營。新的醫院管理集團規劃,通過一系列資金投入和軟硬件提升計劃,打造淮海經濟區的領先醫療服務機構。其中,徐礦總醫院就將在今年先投入2000萬升級硬件,申報三甲醫院的評審,并引進徐州首個達芬奇機器人。
改制后,醫院的屬性也由原本的非營利性公立醫院,轉變為營利性醫院,或者混合所有制醫院。兩者的藥品和醫療器械采購方式卻大大不同。
此外,在新一輪的國企醫院改制重組潮中,很多醫藥企業本身已經成為重要的參與者,借機跑馬圈地。
國藥、復星、海藥、以及華潤,都是大型醫藥企業集團,有自家生產、經營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他們將國企醫院收歸旗下,既培育了新的利潤增長點,也為自家產品拓展了穩定銷路。
徐礦總醫院已經規劃引進復星獨家代理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也是徐州首個達芬奇。
海南海藥收購鄂鋼醫院是為了加快醫療服務領域布局,實現公司醫療服務板塊和醫藥、醫療器械板塊的協同發展。海藥旗下有上海力聲特的人工耳蝸系列產品。
國藥集團將東風醫院收歸旗下,國藥器械更是能夠借機做到醫械采購+配送的全覆蓋控制。
與政府辦公立醫院的改制不同,國企醫院改制呈現“打包發賣”的趨勢,醫藥企業非資金雄厚或身份特殊也難以接盤。在這一過程中,幾家獨大跡象會越來越明顯。
個別醫藥企業或將控制大量的國企醫院市場,渠道資源越來越集中,而你想好怎么辦了嗎?
【來源:醫藥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