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部手術后的呼吸道管理
【關鍵詞】喉部手術
氣管切開術是喉部手術的必要方式。氣管切開后,氣道出血,痰痂形成,易造成阻塞,氣道分泌物易進入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進而影響肺部的正常功能。喉部手術后,關鍵的護理措施是加強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暢。
1、臨床資料
2005年1月~2006年6月在我科治療的10例喉癌術后病人,所有患者均為男性,年齡54~70歲,平均年齡62歲,喉部分切除術2例,全喉切除術8例,氣管堵塞2例,終身帶管7例,氣管造瘺1例,2例痰液黏稠,其中1例引起肺部感染。
2、護理措施
2.1 住院環境 選擇安靜舒適的專人病房,定時通風,室溫20℃~22℃,濕度60%~70%,拖把專用,每天拖地4次,空氣消毒1次。
2.2 緩解心理壓力 患者對長期帶管或氣管造瘺口均不適應,缺乏自信心,對痰液引流存在恐懼心理,向病人耐心講解排痰的各項可行的方法。10例病人均解除緊張心理,愿意配合。
2.3 濕化氣道 通過濕化氣道,防止分泌物干涸,結痂,促使痰液排出。
2.3.1 補充水分 鼓勵病人少量多次飲水。氣管切開的病人每天自呼吸道蒸發的水分比正常人多2~3倍,補充水分,利于痰液稀釋,便于咳出。若機體體液量不足,即使呼吸道濕化,呼吸道的水分也會進入到失水的組織,氣道分泌物黏稠,形成痰痂①。
2.3.2 氧氣的溫化與濕化定時給濕化瓶加溫水。長時間吸入未經加溫的濕化氧氣,可導致氣道分泌物黏稠。因此使濕化瓶水溫保持在50℃~60℃,吸入溫度為32℃左右,可保持呼吸道黏膜溫化、濕潤,利于痰液排出。同時可增加氧分子的彌散能力及氧分壓,提高氧療效果。
2.3.3 氣道用藥(1)霧化吸入:生理鹽水20ml+慶大霉素4萬u+地塞米松5mg+α糜蛋白酶,每天4次;(2)氣管滴藥法:2%碳酸氫鈉,每次3~5滴。
2.4 叩背 選在霧化吸入后3~5min內進行,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取坐位、左側臥位叩打右側背部;變換右側臥位,叩打左側背部。方法:手扶住病人肩膀,另一只手五指并攏成空心掌,輕輕叩打背部、胸前壁,自上而下,由外到內邊拍邊鼓勵病人咳嗽排痰。叩打力度均勻一致,每次3~5min,在病人呼氣時進行叩擊,使松動的分泌物在呼氣氣流的沖擊下排出,注意觀察面色、呼吸、有無窒息等情況。
2.5 鼓勵患者有效咳嗽 先進行5~6次深呼吸,再深吸氣后保持張口,然后咳一下,再迅速將痰咳出。或者緩緩吸氣,同時上身前傾,咳嗽時腹肌收縮,腹部內縮,一次吸氣連續咳3聲②。
2.6 定時翻身 對臥床的患者,每2~3h翻身一次,翻身前先吸凈口、鼻分泌物。
2.7 體位引流 對肺部感染者可進行體位引流,將患者病變部位處于高位,引流支氣管口向下,借重力將痰液排出,每次10~15min,每天1~2次,宜在早上起床后或睡眠前進行,若有不適立即停止。
2.8 吸痰吸痰前后 可給予3min高濃度吸氧,宜在翻身、叩背、濕化氣道后,可適當刺激咳嗽好的病人,將深部的痰液由氣管套管口咳出,再吸凈氣管口內的殘余痰液。吸痰前用生理鹽水試吸并沖洗痰管,中斷負壓,自氣管內導管中插入,通常插入10~12cm,調節壓力13~15kPa,然后邊退邊吸,旋轉退出。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s,動作要輕柔,不可反復上下提插。若口、鼻腔分泌物較多者,可經口鼻吸痰。嚴格無菌操作,吸痰管每次更換,在進食0.5h內盡量不吸痰,以免造成胃內容物反流引起誤吸。
【參考文獻】
[1]王萍.氣管切開病人的護理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6,41(6):556.
[2]王蓓玲.實用癥狀護理學.護士進修雜志,2001,16(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