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開展產科健康教育的難點與對策探討
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內容。整體護理要求為病人提供適合個人的最佳護理,而個人的最佳護理應包括生理、心里、社會、精神文化三方面的。健康教育的實施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有評價的教育活動,通過教育達到改變不良的行為,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在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護患之間是一互動過程,單有護方的主動灌輸,而得不到患方的接受和配合,或者只有患方求知欲,而得不到護方的正確引導,結果是不理想的。我院位于多民族聚居的香格里拉城區,此處滇西北、與滇、川、藏毗鄰,全州總人口35.5萬人,居住著以藏民族為主體民族、漢、彝、白、納西、回、苗、普米等十多種少數民族。藏族人口占全州總人口的33.8%,由于地區人口、人員編制等原因。我科是集婦科、產科、計劃生育為一體的綜合婦產科,共設床位40張,護士11人。自從1998年開展愛嬰醫院,1999年開展整體護理試點工作以來,面對多民族文化,多宗教信仰的地區,尋找一個科學的、規范的、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一直是我們探討的課題。通過幾年工作中不斷摸索,基本探尋了一套符合本地區開展健教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開展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護理人員進行健康教育的知識 包括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以及各民族相關文化知識不足,護士缺乏與患者交流及溝通的技能,民族語言溝通障礙,不能有效溝通,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1.2 部分護士責任心不強,思想觀念未能根本轉變,注重完成常規的護理工作,而忽視健康教育落實,錯誤的認為講解病情是醫生的事。
1.3 開展整體護理后,工作量增加,人員配備相對不足,要完成大量的臨床工作,難抽出時間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經常重復性宣教同樣內容,護士有厭煩心理。
1.4 由于多民族地區工作難度大
一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本地區藏、羌、彝等多個民族雜居,傳統風俗根深蒂固,不易接受現代醫療健康知識;二是不同文化層次的孕產婦對健康知識需求有所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同,有的產婦由于自身素質低、貧困等因素缺乏最基本的衛生常識及保健知識,性格古怪、不愿接受教育,有的整個孕期從未接受過孕期保健和檢查;三是少數民族地區早婚、早育現象非常普遍,在分娩過程中極不配合。
2、措 施
2.1 加強護士健康教育知識的培訓
在創建愛嬰醫院的基礎上,我們將產科和婦科的常見疾病宣教內容整理后,組織業務學習,并進行理論考試,有力地提高了護士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
2.2 增強健康教育責任
我們要求婦產科護士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加強民族語言學習,達到基本能聽、說不同民族的常用語;制定責任護士專門負責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每個護士每月輪上責任班,對健康教育效果進行檢查,通過向患者問卷調查,落實健康教育,加強護士責任心。
2.3 不斷改善工作方法
我州屬滇西北高寒地區,孕婦大部分來自衛生條件差的農村,致使多數患者的需求僅限于求醫治療,緩解眼前的疼痛,對護理人員的宣傳漠不關心,此時,護士應有耐心,堅持不懈地向她們進行知識宣教,同時要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動,消除產婦焦慮,恐懼心理,鼓勵產婦及家屬說出自己的想法,盡可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對部分少數民族產后不洗臉、不漱口、不吃蔬菜、不開窗等不良習慣,應反復講解這些不良習慣的危害性,使他們相信科學、改變這種傳統的不良習俗。要反復告知孕婦孕期一定要到醫院作產檢及時發現孕產期疾病和胎位情況,若胎位不正,或伴有疾病及時醫治。
3、體 會
通過向病人進行持之以恒的健康指導,強調不良行為方式與疾病的危害性,很多患者都愿意來醫院待產或就診,從而降低了新生兒的死亡率。通過針對健康教育,給予心理疏導,消除了患者焦慮,緊張情緒,通過與產婦接觸、交談,使產婦和家屬感到安慰和親切,取得了產婦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將有關知識傳授給家屬,同時也為出院后母嬰照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提高了護理服務質量。

上一篇:蝕性葡萄胎化療患者的健康教育體會
下一篇:嬰兒撫觸對促進嬰兒生長發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