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分銷層次不能解決藥品價格“虛高”問題
從醫藥分銷的發展勢頭來看,未來市場將進入“寡頭時代”。上海醫藥[18.73 -0.58%](601607.SH)副總裁葛劍秋在接受采訪時,糾正了本報記者的一個提法。“我覺得如果未來形成三寡頭的局面,應該不是上海醫藥、中國醫藥[15.62 1.36%]和九州通,而是上海醫藥、中國醫藥和華潤醫藥。”
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不同的是,國資背景幫助上述三家企業實施并購過程中,擁有同種話語權、遭遇更少阻力;而雄厚的實力,更是對地方政府和企業擁有吸引力。
然而,問題隨之而來,分銷層次的減少能否把虛高的藥價真正降下來?在上周召開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第二屆健康高峰論壇上,北京大學教授顧昕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
湖南長沙市湘雅第二附屬醫院,將出廠價15.5元的蘆筍片賣到了213元。實際上,位于四川的制藥廠沒有賺到錢,而湖南當地批發商對外批發的價格僅有30元,也非暴利。
但到了醫院環節,進貨價格竟然達到了185元。由于該藥沒有參加集中招標,因此,該藥在湖南以指導價的形式銷售,為136元。而在全國各地,蘆筍片的招標價格為:廣東江門190元,山東濟南115元,黑龍江160元,河南133元。
從批發到政府招標,實際成為加價幅度最大環節。這最高600%的加價幅度,是如何產生的呢?顧昕覺得需要考究的是招標價制定者,那些來自各大醫院的專家們,由于這些專家是高價藥品銷售的獲益者,因此,他們很難在藥品招標價格的制定上,傾向于低價。
以“賣藥為生”的醫院,也會首選貴藥,10元加價15%和100元加價15%,醫院天然會選擇后者。
不論藥品分銷層次如何變化,從30元批發價到醫院185元的進貨價之間,藥品在進入醫院的“最后一公里”成了加價最多的環節,而醫院再在185元的基礎上,加價15%銷售,形成了213元的最終零售價。
差價的構成,顧昕表示,按照慣例,50%用以打點醫生或醫院,40%為各級醫藥代表吃下,10%則是各種開票成本。對于醫院來說,僅15%的醫藥加成是不夠各大醫院維持運營成本的。
而醫院對高價藥的選擇,產生了逆向淘汰,即讓制藥企業在招標時,不斷把藥價抬高,只有價格高了,才有醫院愿意“代為銷售”。低價藥不能中標的情況,導致很多藥企變換劑型,改頭換面來年再以高價參與競標。這種改換劑型、名稱的局面,前些年也直接導致了國內藥品注冊的混亂。
顧昕認為,藥品價格虛高的成因并不是制藥和分銷兩個環節能夠解決的。國內藥品招標制度,各大制藥企業針對醫院醫生高額營銷成本,以及醫院賣高價藥的沖動,才是導致藥品價格虛高的最根本原因。
而制藥和分銷環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過程,只會讓藥企公關手段升級,從公關醫生到公關醫院;從簡單的回扣升級為贊助出國考察、贊助國內學術會議、贊助科室科研經費等。
一位國有制藥企業的銷售總監就表示,事實上,跨國公司已經將營銷公關活動升級為后者,而國內制藥企業的公關手段還停留在比較簡單的階段。
至于藥價虛高的癥結所在,顧昕認為,在于政府對藥品價格的管制,“所有民營醫院的價格都比公立醫院低,這就是很好的佐證。”
而向寡頭集中的另一個問題在于,分銷商議價能力的提高,會不會抬高藥品價格?對此,分銷商覺得不會,藥品銷售層次從原來的四五層變為現在的一兩層,環節在壓縮,成本在降低。但藥品生產商卻不這么認為,一位國有制藥企業的銷售總監就表示,價格上漲是一定的,不過,“利潤最厚的環節始終是醫院銷售環節,生產和分銷,實際原先的利潤都很薄”。

下一篇:微創技術打開健康之門(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