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亂象:北京3000家醫療信息化企業白熱化競爭
醫療信息化市場到底有多大?這個市場能夠容納多少家企業?IDC的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醫療行業IT花費是146.3億元,比上年增長 28.9%,IDC預測2016年中國醫療行業IT花費市場規模將達339.9億元,2011-2016年年復合增長率為18.4%。
中央“千人計劃”學者、醫療信息化專家薛楊向記者表示,發展智能醫療是全球大趨勢,對我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解決看病難及看病貴問題有著很現實的意義。我國政府、醫院近年來在醫療信息化領域投入較大,醫療信息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但總體來說,我國醫療信息化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醫院之間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全國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相關標準不統一等諸多問題。
薛楊:智慧醫療發展三階段
薛楊介紹說,通過醫療信息系統,患者的相關信息可以完整便捷地存儲、檢索、共享,再經過運營管理系統,可以方便地進行藥品、物流、辦公耗材等項目的統計和管理。另外,醫療信息化系統還包括區域醫療系統實現不同醫院、醫院社區之間的信息交換,并且可以建立全國范圍內的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全國范圍內的遠程診療,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醫療質量和醫療效率。
近年來,美歐日等紛紛出臺相關戰略支持醫療信息化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導致醫療衛生系統所面臨的壓力日益增大。“因此,發展醫療信息化對解決當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有很大幫助。”薛楊表示。
據了解,智慧醫療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醫院管理信息化階段、臨床管理信息化階段和區域醫療衛生服務信息化階段。
在我國,當前醫院管理信息化以財務系統信息化為主,約占70%-80%;臨床管理系統涵蓋一些臨床應用,如電子病歷、健康體檢等,國內有20%左右的醫院正向這一階段轉變;而公共衛生區域信息化包括若干醫院之間的體系共享以及中小城市或大城市某些區域間的共享,可能涉及居民檔案、突發衛生事件等,但這在我國仍未有大突破。
多方嘗試:醫療信息系統帶來新變化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區在醫療信息系統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在廈門,以區域衛生數字化為特征的廈門市民健康信息系統已覆蓋該市95%以上醫療資源的醫療衛生機構,在充分保證市民隱私權的前提下,免費為該市60%的人口建立了個人電子健康檔案,為患者、市民、醫療衛生機構和政府管理部門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信息服務。
在這里,患者可以通過電話或在網上預約門診,而不再需要浪費時間排隊掛號,甚至可以在家通過上網、手機、固定電話等方式預約掛號,并在社區享受大醫院高端設備的檢查和名醫名家的會診服務;在就診時,通過醫療卡,醫生得到授權后可以對以往健康信息快速調閱和參考,了解到患者所有的過往病史和醫學診斷材料,包括X光片、化驗結果、用藥記錄等,包括目前的藥費負擔;由于直接與醫保系統聯網,患者可以根據自己財務負擔決定是否選擇某些不在報銷目錄之內的藥品;而醫生將診斷結果輸入電子病歷后,便會出現一個基于既往循證醫學的治療方案,醫生可以以此為指南,結合病人的特殊情況進行微調,但同時要注明調整方案的原因,這樣就可以有效控制醫療費用,并確保安全。而在電子處方上傳的同時,收費室和藥房的電腦上就已經顯示出來,如果患者在醫療卡里提前儲值,就可以直接去藥房領藥。
這一系統可謂“省錢、省時、省心”。而在經濟效益上,廈門市民健康信息系統共投資6000多萬元,自2009年以來,僅在重復檢查、拍片、沖洗、打印等方面就為市民節約共計7000多萬元,極大地節約了社會醫療成本,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在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電子病歷已經全面替代紙質病歷,目前紙質資料只是作為非常時期的數據備份。”在青海省西寧市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信息中心機房,該中心負責人指著一排排服務器向記者介紹,這已經是更新換代一次后的服務器,目前數據化、信息化在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而在青海省人民醫院信息中心,大廳正中的弧形長桌前,中間坐著一對年長的夫婦,看起來是兩名患者,他們旁邊各坐著一名身穿白大褂的醫生,弧形長桌對面的墻上掛著一塊大大的顯示屏,畫面上出現的是3名醫生。
“是很多年的老毛病了,在本地的幾家醫院都看過,家家的說法都不同,請北京的專家們幫幫我們……”一名患者充滿希冀地看著顯示屏說。
原來,這里正好在進行一場遠程診療。
“這是解放軍總醫院的醫生在遠程會診,我們有一個聯盟,我們把一些疑難雜癥的檢查資料傳過去,由他們分析之后,再進行遠程診療。”青海省人民醫院信息中心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在醫療信息化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時,存在的問題也不少。青海省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經費方面的原因,該院的信息化設備很缺乏,目前還沒有專門的信息化機房,也沒有實現完全的電子化病歷。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信息中心管理人員表示,雖然該院在信息化設備上并不落后于東部發達地區醫院,但在相關管理經驗上還很欠缺,應用上也不夠充分,同時由于青海省內其他醫院、社區信息化建設程度較低,因此無法惠及更廣泛的社區以及鄉村、牧民。
市場亂象抬頭:大發展需要統一行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強調,要大力推進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但是,目前國內許多醫院信息化建設都是各自為政,開發的系統數據結構和格式不統一,無法互聯互通,造成資源和資金的浪費。另外,國內的醫療信息化建設還存在個人隱私、信息安全等問題。
對于醫療信息技術整體水平低和缺乏統一標準的問題,一位業內專家用“戰國時代”來形容當前的醫療信息技術市場。以北京為例,3000多家醫療信息企業形成了白熱化的競爭,微利之下企業根本沒有錢去搞研發,技術水平低下。而且沒有形成產品、技術和服務的整體集成,與國外在購買軟件、硬件、服務方面的投入各占三成不同,我國購買醫療信息產品時,硬件和軟件的投入各占到70%和30%,人的服務缺位。
“在醫院的醫療信息化項目招標中,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對相關行業沒有一個準入門檻,導致市場上產品良莠不齊,很多醫院購買的軟件用了兩三年就不行了,然后推倒重來。此外標準不統一也造成了醫院之間的信息共享障礙。”上述專家呼吁政府對醫療信息產業設立準入門檻,同時出臺一套統一的標準,對整個市場進行規范。
中國社會科學院醫療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強表示,醫療信息化前期需要大筆資金投入,包括對操作流程進行重新設計及對醫護和管理人員進行大量培訓,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投入,能不能成功還有一定風險,即便成功其經濟效益也不可能立竿見影。所以一個地區、一家醫院是不是進行大規模的醫療信息化改造,資金如何籌措,達到什么目標,效果如何評估,都影響著這個決策的結果。
趙強建議,政府首先應該鼓勵和擴大在醫療信息基礎建設方面的投入,也就是醫療機構電子病歷系統的建設和應用,包括二三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在這一目標達成的同時,鼓勵這些機構統一行動進行信息共享,減少重復檢查等醫療資源浪費現象,提高醫療效率。
“當然,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體制問題,因為對很多醫院來說,檢查也是一個利潤來源,所以體制問題不解決,技術再先進,醫療信息化也難以得到大發展。”趙強表示。
相信未來的市場將逐步走向規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