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消息: 全國耗材集采將擴大,骨科、球囊、種植牙…
2019-2022,高值耗材集采已經邁入第四個年頭。目前,兩輪國采已成功開展,第三輪國采也正在路上。省際聯盟集采中聯盟地區和覆蓋品類也不斷擴大。
從整體來看,高值耗材集采正從國產化程度較高、競爭充分的品類,擴大到進口品牌占主導、競爭尚不充分的部分品類。
集采擴圍
1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決定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進一步降低患者醫藥負擔。
會議指出:近年來,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改革不斷推進,用市場化機制有效擠壓了醫藥價格虛高,截至去年底累計節約醫保和患者支出2600億元,同時也促進了醫藥企業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產品研發、提高質量上。
下一步,要推動集中帶量采購常態化、制度化并提速擴面,持續降低醫藥價格,讓患者受益。
一是以慢性病、常見病為重點,繼續推進國家層面藥品集采,各地對國家集采外藥品開展省級或跨省聯盟采購。今年底前,國家和省級集采藥品在每個省合計達到350個以上。
二是逐步擴大高值醫用耗材集采覆蓋面,對群眾關注的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分別在國家和省級層面開展集采。
三是保證中選藥品和耗材長期穩定供應,加強監管,確保中選產品降價不降質。醫療機構要合理優先使用中選產品。
四是落實集采醫保資金結余留用政策,推進薪酬制度改革,合理提高醫務人員收入,更好調動積極性。
近年來,高值耗材帶量采購已經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國家組織高值耗材帶量采購已開展兩輪。其中,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采成果已落地執行1年有余。集采后,萬元支架均價降至數百元,降幅超90%。據聯采辦最新數據,2021年1-11月,中選企業已出廠供應中選支架260.07萬個,達全年協議采購量的2.42倍以上,為醫院實際使用量的1.98倍。
此外,省際聯盟集采中聯盟地區和覆蓋品類不斷擴大。去年下半年開展的超聲刀頭聯盟集采共16省參加,輻射人群超過50%。京津冀吻合器集采共有18省參加。采購品種也從國產化程度較高、競爭充分的品類,擴大到進口品牌占主導、競爭尚不充分的部分品類。
在過往集采經驗的基礎上,2022年,根據國常會內容,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品類將成為集采重點關注對象。
骨科耗材,二進國采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根據國常會內容,骨科耗材或將第二次進入國采范圍。
去年9月,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在天津開標。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價82%,預計每年可節約費用160億元。
而早在去年8月,關節國采企業培訓會期間,聯采辦相關負責人就曾透露,關節國采唱標結束后,回去該準備脊柱招標的,就可以準備了,后面會有比較多工作。
事實上,骨科脊柱類耗材集采推進工作步調鮮明。
2021年12月27日,在安徽省骨科植入-脊柱類高值耗材集采中選結果開始執行當天,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關于開展脊柱類醫用耗材相關企業領取數字證書工作的通知》。
1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明確對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分別在國家和省級層面開展集采。同一天,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關于開展脊柱類醫用耗材信息集中維護工作的通知》。據了解,信息維護工作將于1月26日截止,后續工作另行通知。
去年7月,安徽省骨科植入脊柱類集采公開競價完成,35家企業102個組套(涉及1335個產品)參與組套綜合降幅申報,最終24家企業的57個組套(涉及853個產品)中選。此次集采是安徽省脊柱類耗材集采的二次觸電。早在2019年,該省已開展一輪脊柱類耗材集采,耗材平均降價53.4%,單個組件最大降幅達95%。
與2019年談判成功產品成交價相比,本次集采擬中選價格平均再降約59%。最終中選產品,包括強生、捷邁、史賽克、北京富樂、山東威高、理貝爾、亞華、愛得等國內外品牌,實現了國產進口價格同降的局面。與類別參考價相比,中選產品平均降幅75%,經測算,年節約資金約2.95億元。
其中,1套國內某主流品牌高端產品臨床術式胸腰椎后路釘棒,2019年中選1套價格約6380元,本次集中帶量采購后,擬中選1套價格約為2711元,降幅約57.5%;一套頸椎前路固定融合裝置,2019年中選1套價格約5215元,本次集中帶量采購后,擬中選1套價格約為2215元,降幅約57.5%。
安徽省的兩輪集采探索,為脊柱類耗材集采開路,在國家統一組織之下,耗材虛高價格將在更大范圍內被改寫。 目前,我國骨科植入物市場主要包括關節、創傷、脊柱、運動醫學等細分領域。其中,運動醫學類產品銷售占比相對較小。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2020年,我國脊柱、創傷、關節、運動醫學市場國產占比分別為54%、72%、47%和8%。
據了解,創傷市場中的可降解材料解決方案,脊柱領域中的鏡下融合、3D打印及導航機器人,關節市場的機器人輔助手術,運動醫學中的人工韌帶及生物組織工程相關產品等,被看作是行業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新一輪骨科耗材帶量采購來襲,骨科市場也將掀起新的浪潮。
種植牙集采,正式敲定
此前,種植牙集采的呼聲一直非常高。
2021年11月17日,四川省藥械招標采購服務中心發布《關于開展部分口腔類高值醫用耗材產品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
《通知》稱,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常態化推進藥械集中帶量采購工作的要求,現開展部分口腔類高值醫用耗材信息申報相關事項工作。申報產品范圍為口腔種植體、修復基臺、種植修復配件(含愈合基臺、覆蓋螺絲、轉移桿、掃描桿、替代體、修復基底、基臺螺絲、基臺保護帽、臨時基臺)等組成口腔種植體系統的醫用耗材。
雖然只是開展信息申報工作,消息一出,行業仍為之震動。此后四川、浙江、山西、寧夏等多地陸續開展口腔醫用耗材歷史采購數據填報工作。根據四川省此前發布的相關文件,集采可能以聯盟形式開展,但聯盟地區具體成員尚不確定。
1月10日國常會正式明確種植牙品類納入集采,可以看出國家層面對種植牙集采的重視程度,相當于給集采打了一劑強心針。
2022年,種植牙集采很有可能會在更大范圍內鋪開。 對患者來講,這是一件大好事。
畢竟,在普通百姓看來,種植牙實在是有點貴。 全國人大代表李小莉曾提出“規范種植牙材料費用并將其治療和服務費用納入醫保”的建議,對于種植牙高價,她這樣形容,“一個縣級以下醫院,平均一顆種植牙治療費用約在6000元-2萬元不等,如果種全口牙,相當于在縣城買套房。”
對此,去年9月,國家醫保局發布答復函表示,根據規定,目前各省(區、市)對眼鏡、義齒、義眼等器具均不納入基本醫保支付范圍。有分析認為,醫保立足“保基本”的功能定位,種植牙進醫保不符合當前情況。
不過,醫保局同時也指出,指導地方將種植體納入平臺掛網范圍,促進各品牌種植體價格陽光透明,擠出水分。并將涉及種植體的回扣等醫藥商業賄賂案件納入信用評價范圍,采取約束措施。
據國海證券統計,2020年我國每萬人種植牙的數量約28顆,平均每顆牙的消費金額7400元。奧齒泰、登騰等韓國品牌價格在5-6000元,高端的歐美系士卓曼、諾貝爾等在1.5萬元以上,其他為部分國產品牌價格跟韓系接近。其中包含的耗材費用主要包括種植體、牙冠、口腔修復等。
其中公立醫院和高端私立醫院主流產品為價格高口碑好的歐美系,韓系、國產主要在民營醫院。
種植牙集采將在何種程度改變牙科耗材價格體系,市場又將產生怎樣的變化,賽柏藍器械也將持續關注。
【來源:賽柏藍器械】

相關閱讀
- 多部門聯動,耗材集采強監管2023-11-16
- 醫保局通知:3種耗材集采啟動2023-09-27
- 7月1日起,31省聯盟集采耗材開始降價2023-06-30
- 平均降幅83.13%!31省聯盟耗材集采結果公布(附名單)2023-06-09
- 31省耗材帶量采購,來了!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