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經濟增長催動醫械進口需求
東南亞地區總面積達450萬平方公里,擁有5.12億人口。近年來,一些東南亞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其政府機構具備了充足的資金,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也不斷增加,從而為當地醫療器械市場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并且,由于很多東南亞國家的醫療器械工業并不發達,因此,其醫療器械市場對外商頗具吸引力。
馬來西亞:進口需求將增長
馬來西亞是世界公認的東南亞富國,也是東南亞地區僅次于印尼的第二大產油國,其擁有東南亞地區最大的錫礦和橡膠林、油棕櫚樹種植面積,而石油、錫礦和天然橡膠這3類大宗商品均是國際市場上的暢銷商品。多年來,馬來西亞的財政收入持續增長,2009~2011年,其國民經濟年均增長率達9.1%。
據報道,2011年,馬來西亞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為5.14億美元,其中進口市場規模在4億美元以上。馬來西亞醫療器械主要進口產品有:X線計算機斷層掃描(CT)機、核磁共振(MRI)機、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機、X線機、激光醫療器械、外科手術器械、放療設備(如鈷-60放療儀)、心血管器械、輸液器類大宗產品、微創手術器械等。
馬來西亞也是世界主要乳膠制醫用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馬來西亞工商部的一份報告顯示,自2009年以來,該國乳膠制醫用手套、醫用導管、醫生用圍兜、安全套等各類乳膠制醫用產品的出口額連續3年保持52%~59%的高增速,主要出口市場是歐美、日本、東南亞,以及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
分析
近年來,石油、錫礦和天然橡膠等大宗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暴漲,使得馬來西亞財政收入持續增長,因而該國政府有充足的經費用于改善其160多家公立醫院的醫療條件。預計今后幾年,馬來西亞將進口更多的X線機、CT機、彩色B超機、多普勒B超機、手提式B超機等醫療設備,以及輸液器等一次性醫療器械。
新加坡:老齡化帶動需求
新加坡雖然只有500多萬人口和不到300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卻是東南亞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最好的國家。世界銀行發布的《2010年世界經濟發展白皮書》顯示,2010年,新加坡人均GDP高達1.9萬美元,人均醫療費用支出達907美元,在東南亞國家中排名第一。
2011年,新加坡醫療器械市場總規模約為4億美元,其中進口醫療器械約占85%的份額。該國工商部發表的報告披露,美國在新加坡醫療器械進口來源國中排在首位,其約占新加坡醫療器械進口市場39%的份額,隨后依次是日本(占17%)、德國(占7%)、荷蘭(占5%),而我國僅占不到2%。新加坡近年來進口的醫療器械產品多為高端產品,如CT機、MRI機、放療設備、X線機及激光治療儀等,而醫用診斷試劑和診斷盒、隱形眼鏡和常規手術器械等低附加值醫療器械產品僅占很小比例。
分析
新加坡的財政收入在東南亞國家中首屈一指,且該國政府非常注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使得新加坡醫院醫療器械和醫療設備的更新速度較快。近年來,新加坡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有關報道稱,新加坡5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達到18%,導致該國對義齒材料、牙科椅、輪椅、按摩器具及其他與老年醫學有關的器械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而這將為我國相關產品的出口帶來新機遇。
泰 國:中低端需求較大
2011年,泰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為4億美元(與新加坡相仿),其中進口市場占60%~65%。美國約占泰國醫療器械進口市場40%的份額,其次為日本和歐盟國家,我國占10%~12%。
泰國主要進口中低端醫療器械。2011年,其醫療器械主要進口產品有:人工心臟瓣膜、人工血管、血管手術用氣囊、血管支架、各種一次性醫療器械、呼吸機、麻醉機、醫用制氧機、病人監護儀、心肺復蘇設備、普外科手術器械、牙科器械和義齒材料等。
分析
泰國的財政收入不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因此,其CT機、MRI機、PET機和放療設備等高端醫療器械的進口數量也不如這兩個國家多。不過,泰國對乳膠制醫用手套、注射器、不銹鋼制手術器械、診斷試紙和診斷盒等有進口需求,而我國企業在這些領域的產能和產品價格上有明顯優勢,因此,我國企業應關注泰國相關醫療器械市場,加大開拓力度。
越 南:有望成為熱點市場
越南約有7900萬人口,是僅次于印尼的東南亞第二人口大國。但是,越南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偏小。據世界銀行統計,2010年,越南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為2.8億美元左右。在過去幾年里,越南的經濟發展速度較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慢,且通貨膨脹壓力很大,其財政狀況面臨一些困難,因此,政府在醫療器械進口方面的投入不大。
據國外媒體報道,2011年,越南醫療器械進口總額僅8000多萬美元,其中美國占45%的份額,日本和德國分別占15%和8%,我國占不到10%。據分析,越南并非不愿選擇我國的醫療器械產品,但是,由于政府缺乏經費,而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采取政府贈送和分期付款等靈活的方式促進越南進口其產品,從而使得他們的進口份額遠遠超過我國。2011年,越南醫療器械主要進口產品有:CT機、X線機、麻醉機、呼吸肌、心肺復蘇機、醫用化驗室裝備和各種普外科手術器械等。
分析
越南至今仍是低收入國家。2011年,越南人均醫療衛生費用支出僅為5.89美元,相當于新加坡人均醫療費用支出的1/150。盡管如此,越南醫療器械市場的增長潛力不可小視——一些西方國家視越南為今后10年的醫療器械熱點市場,原因是越南迄今為止仍未形成醫療器械工業體系。近年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醫療器械廠商紛紛在越南首都河內設立辦事機構,目前位于河內的這類辦事處已有30多家。
印 尼:醫療條件亟待改善
印尼人口總數約2.15億,是東南亞第一人口大國,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產油國和石油輸出國,其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在東南亞地區也排在第一位,為6億~7億美元,但是,按人口分攤,其并不比越南強多少。
印尼醫療器械自給率極低,其90%的在用醫療器械來自進口。從CT機、MRI機、X線機、B超機等電子診斷設備,到一次性輸液器、衛生材料、導管、醫用敷料等大宗低端產品,印尼均需從海外輸入。
分析
印尼醫療衛生事業分布極不平衡,其首都雅加達和其他幾個主要城市擁有設施完善的現代化醫院,而絕大多數小島上的醫院卻極為簡陋。加之這些小島缺乏現代工業,地區財政十分困窘,無力改善島上的醫療條件,這就為今后幾年印尼大量進口醫療器械和醫療設備留下了商機,而先決條件是印尼中央政府投入巨額經費。
鏈接
東南亞形成區域經濟體系
東南亞聯盟由印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老撾、柬埔寨、緬甸和文萊,以及一個觀察員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組成。
按經濟發展程度劃分,東南亞國家大體上分為3個階梯:處于階梯最上端的國家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文萊等富國;處于中間階梯的是泰國、印尼、越南和菲律賓;而階梯最末端的國家是老撾、緬甸、柬埔寨、東帝汶(目前尚未正式加入東南亞聯盟)。
連續幾年來,西方國家處于經濟不景氣期,但是,人口眾多的東南亞國家卻較少受到西方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近幾年,一些東南亞國家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勢頭,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一個獨立的“區域經濟體系”。
世界銀行發布的《2010年世界經濟發展白皮書》顯示,2009年、2010年,東南亞地區國民經濟年增長率均保持在5%以上(2011年這一數字為6.5%左右),遠高于歐美發達國家。這在很大程度上與部分東南亞國家為石油、礦產大國及石油輸出國,而國際市場上堅挺的油價推高了這些東南亞國家的財政收入有關。

相關閱讀
- 財政廳:限制進口,10萬以上集采設備鼓勵國產2018-11-22
- 上半年醫械進口增速下滑201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