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X線平片診斷分析
【關鍵詞】頸椎病X線,診斷分析
1、診斷依據
因頸椎軟骨退行性變及骨、關節(jié)增生肥大足以引起臨床癥狀及體征者可診斷為頸椎病。
有典型的神經、血管、脊髓受壓或刺激而出現(xiàn)的臨床癥狀及體征。
X線平片有椎間隙狹窄,頸椎不穩(wěn),椎小關節(jié)結構紊亂,反應性骨質增生,鉤椎關節(jié)相應的骨質增密,關節(jié)突變尖變長,頸椎曲度異常(變直、反曲、S型彎曲),椎間孔變窄,椎旁韌帶鈣化等作出診斷。
2、臨床分型
神經根型:頸神經根行經椎間孔時,可因椎體鉤突的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以及后關節(jié)后緣增生和伴隨的水腫、刺激和壓迫神經根,長期刺激可使神經根軸纖維增生而繼發(fā)神經根缺血,加重了神經根傳導功能的障礙。
脊髓型:脊髓受損的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可因頸椎骨質病變以及椎間盤突出,韌帶肥厚增生和硬膜皺折等軟組織病變的直接壓迫,亦因頸椎不穩(wěn)、活動過度、刺激交感神經而使脊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還可因椎動脈及神經根動脈血流受阻,使脊髓前動脈主要血供喪失而導致脊髓缺血,功能障礙。
交感神經型:頸椎的退行改變,動靜脈周圍軟組織可因炎癥反應發(fā)生肥厚、粘連等,當此反應影響到附近的交感神經時,即為交感神經型。
椎動脈型:此型的發(fā)病原因與動脈解剖位置有關系,由于行程迂回曲折,頭部正常旋轉活動即可影響其血流,除因病變組織直接壓迫椎動脈外,還可因椎間隙狹窄使椎動脈引起的綜合癥侯群。
3、X線表現(xiàn)分析
受檢者均以180cm距離攝取標準自然姿勢的正側斜位、前后弓位。
4、X線征象
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椎體本身和椎間盤退變征象;一類為椎小關節(jié)、椎旁韌帶征象。前者直接反應了頸椎病的直接征象,后者繼發(fā)于前者的變化故稱間接征象。
在臨床診斷上,凡具有直接征象2項以上,即反映了頸椎病的最主要的病理改變。具備了診斷依據,僅具有間接征象者提示了退變的存在,在排除了其他疾患之后,可以考慮為頸椎病的可能。
5、討論
頸椎病的病理生理:主要病理改變是頸椎軟骨組織,包括椎小關節(jié)軟骨和椎間隙的退變,而椎體、椎管、橫突孔、小關節(jié)周圍骨質和軟組織增生,則是原發(fā)病變引起的繼發(fā)病理改變。在臨床X線檢查中所見頸5、6椎體受累最多,頸4、7次之,其原因除了頸5、6為主要與承頭部的支柱外,還具有最頻繁的活動,它們處于相對活動的頸椎與相對固定的胸椎的支點上,所以頭部前伸后曲及各方旋轉等,均與它們有關。頸7由于棘突較長,所以整個運動單位較為固定,故發(fā)生退比例5、6少。
X線征象探討:①頸椎間隙變窄:其病理基礎為椎間盤和軟骨板磨損及纖維化;表現(xiàn)為纖維變粗、透明變性,最后破裂,并可能發(fā)生纖維環(huán)向心性裂縫,裂縫一般發(fā)生在后外側,髓核可由此突出,椎間隙變窄。②頸椎滑脫或施轉:發(fā)生在椎間盤退變椎間旁韌帶緊張不平衡,椎間隙不對稱狹窄和椎關節(jié)結構紊亂的基礎上。故椎間隙變窄時,上面的椎體即沿著這斜面后滑而發(fā)生半脫位。結果使椎體前后緣的弧線連線扭曲呈階梯狀,即為曲度“階梯征”。滑脫和旋轉均表明了頸椎的不穩(wěn)定,這種不穩(wěn)定又不斷使退變過程日趨嚴重,曲度“階梯征”是頸椎病的可靠征象。③鉤椎關節(jié)改變:鉤椎關節(jié)雖小卻與重要結構為鄰,外側是椎動靜脈、血管外膜與模突孔間有起緩沖作用的間隙,間隙中有交感神經和節(jié)后纖維穿過鉤椎關節(jié)參與頸椎運動,由于關節(jié)囊菲薄,故易因勞損、外傷而退變,造成對上述鄰近組織的刺激與壓迫,產生癥狀。
椎旁韌帶鈣化或老化,主要指前縱或后縱韌帶、黃韌帶和次韌帶,它們之間的結構拮抗和協(xié)調作用維持了頸椎的平衡,一旦發(fā)生椎間隙變窄,則部分韌帶拉長,部分韌帶松弛,加上骨贅生的磨損,韌帶組織常發(fā)退變壞死和鈣鹽沉積。頸椎體后緣骨質增生,韌帶退變,椎間隙的改變,代償性改變以及所有頸部軟組織的損傷和炎癥都可以引起頸椎曲度的改變,所以頸椎曲度改變是頸椎退變的X線征象之一,不是頸椎病的特征,當同時出現(xiàn)其他征象時才有意義。

相關閱讀
- 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重癥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2011-11-28
- 320例頸椎病的康復護理2011-10-26
- 交感型頸椎病的治療進展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