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替代成為中國醫療器械市場新趨勢
近些年來,醫療行業的投資并購數量以及交易額屢創新高,其中,生物制藥領域的并購力度遠超前兩年,而基于數字化和移動化的互聯網醫療服務正在催生不可錯過的創業與投資熱潮。有些公司通過并購迅速發展壯大,但有些公司卻“水土不服”,并購帶來的協同效應并未完全發揮,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那么,怎么解決這些問題?未來的行業并購又有哪些新的特點?
當資本遇上實業,兩者產生的化學反應常令人目眩。快速發展的醫藥行業引來各路資本關注,行業內部的并購也促進了洗牌,并催生出新的行業龍頭。
然而,轟轟烈烈的并購熱潮背后,也凸顯了醫藥行業的尷尬。價廉物美的標的已然成為稀缺資源,而在已經完成的并購當中,并非所有的結果都令雙方滿意。
行業集中度低急需洗牌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4年,中國醫藥市場規模從6750億元增長到12413萬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16.5%。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40號文中明確提到,到2020年中國健康服務業將成為總規模達8萬億元以上的支柱產業。
萬億的市場規模、兩位數的復合增長率吸引了不少資本。他們或直接收購醫藥企業股權切入醫藥行業,或與醫藥企業設立基金參與行業并購。“醫藥行業集中度低,產業比較分散,這是一個共識,行業集中度大概在15%左右。”深圳高特佳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胡雪峰表示。較低的行業集中度是現階段醫藥行業必須正視的客觀事實,這也為醫藥行業的大規模并購提供了可能性。
對于醫藥企業自身而言,外延式并購是在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途徑。興業證券就在研報中提到,在內生增長逐步放緩的情況下,醫藥上市公司為了延長公司的成長周期,并購自然成為延續業績高增長最可行方式。從經營層面來看,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收購具有一定業績體量的企業擴充產品線、獲得優質渠道、擴大自身經營規模,提高行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外延式擴張跨入新的領域,改變業務結構,加速業務轉型。
工業和信息化部前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提到,境外并購和合資合作規模在加大。雖然和世界跨國藥企相比,我國企業的并購水平還比較低,但一些重要的企業,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正在積極尋找機會走向海外。這是中國制藥企業向世界水平邁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標的稀缺并購難度加大
雖然我國醫藥行業目前集中度不足三成,且不少醫藥企業將投資并購視為擴張的重要手段。不過,從過往并購案例看,在并購之后真正取得豐厚收益的案例并不多,相反那些吞下失敗“苦果”的公司并不在少數。
2008年日本著名藥企第一三共株式會社耗資46億美元,收購了印度仿制藥商蘭伯西,創下印度當時規模最大的上市公司跨國并購紀錄。不過,第一三共的運氣卻不太好,在收購完成不久后,蘭伯西位于印度的幾家工廠接連出現品質管理問題。
根據當時媒體報道,美國FDA將蘭伯西生產的藥品列入禁運品種,其股價因此一落千丈。根據相關機構的評估,第一三共在收購蘭伯西半年后,其損失達到了220億元人民幣,此外,蘭伯西還向美國政府支付了約30億元人民幣的和解費。最終,第一三共對蘭伯西的收購以失敗結束,公司將所持的蘭伯西股權轉讓給另一家印度制藥公司。
而這絕非個案,胡雪峰提到,“麥肯錫對英美兩國并購的研究發現,只有23%的并購企業獲得了收益,77%的并購以失敗告終。”這超過七成的失敗案案例,甚至還不包括那些在收購之前就宣告夭折的案例。
此外,質優價廉標的日益稀缺,也為目前醫藥行業的并購增加了難度。中鈺資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投資部副總裁郭慶表示,“目前我國有4000多家醫療企業,拋去100多家上市公司,以及已經被并購的接近500家企業,其余企業利潤超過3000萬元的不足200家,1000~3000萬不足800家。”
興業證券研報指出,在行業內兼并重組過程中,收購方與被收購方呈現雙向選擇的模式。市場上價格合理的優質標的已經成為稀缺資源,擁有優秀品種的企業要么不愿被上市公司收購或謀求自行上市,要么由于開價較高,一般企業不能承受。
醫療器械、移動醫療成風口
在過去5年時間里,醫療健康領域對醫療器械的投融資比例不斷提升。醫療器械,成為了醫療行業內當之無愧的并購風口。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首席咨詢師黃東臨表示,醫藥行業投融資的熱點集中在醫療器械的國產化。進口替代成為中國醫療器械市場中的趨勢,一部分具有高性價比的國產產品有望獲得更強勁的增長。

相關閱讀
- 6月1日起,大批醫療器械實名制2024-06-04
- 兩會代表發聲,支持國產高端醫療器械2024-03-08
- 國家醫保局:鼓勵新技術、器械進醫保2023-12-21
- 展會通知 | 2023第49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山東)博覽會2023-09-07
- 剛剛!國家開會:鼓勵創新醫療器械上市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