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經后陰道流血238例臨床分析
【關鍵詞】 絕經 陰道流血 原因
2003年5月~2009年5月,我院共收治238例絕經后陰道流血患者,現對其病因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臨床資料
1.1 對象
2003年5月~2009年5月,因絕經后陰道流血入我院診治的患者238例,年齡43~8(平均57.5)歲,絕經年限最短1年,最長32年。
1.2 診斷標準
絕經1年以上的陰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陰道分泌物刮片、宮腔鏡、診刮、病理檢查進一步確診。
2 結果
238例中子宮良性病變193例,占81.1%;子宮惡性腫瘤40例,占16.8%。絕經后陰道流血的原因:
子宮惡性腫瘤中,子宮內膜癌21例,占惡性腫瘤的52.5%。子宮頸癌19例,占惡性腫瘤的47.5%。各組不同絕經年限的患者中,其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不同,經χ2檢驗,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絕經年限與陰道流血及惡性腫瘤的關系.
3 討論
本組資料顯示,絕經后陰道流血的原因以子宮良性病變為主(81.1%),與潘穎琳①報道的基本相符。其中以子宮功能性出血、子宮內膜息肉、老年性陰道炎為主。分析其原因:①絕經后婦女體內雌激素處于低水平,而促卵泡激素(FSH)為高水平,過高的FSH刺激萎縮的卵巢,使卵巢皮質中間質細胞增生,分泌雌激素直接作用于子宮內膜;②可能在絕經之初,由于卵巢功能尚未完全萎縮,可能少數偶發排卵,使子宮內膜呈不良的分泌反應;③雌激素的替代療法,可使子宮內膜增生而出血。本組子宮功能性出血患者中有21例長期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療。
在238例絕經后陰道流血患者中,惡性腫瘤40例,占16.8%。其中子宮內膜癌21例,占惡性腫瘤的52.5%;子宮頸癌19例,占惡性腫瘤的47.5%。發病的平均年齡50~68歲之間,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絕經年限的增加,惡性腫瘤的發病幾率增加。這與其它文獻報告基本相一致②③。
以往對絕經后陰道流血的診斷,主要依靠診刮、病檢。但是國內外有關文獻分析,即使是有經驗的醫師,也只能刮到宮腔面積70~80%,尚有1/5~2/5的區域刮不到④。子宮內膜癌的漏診率為5.6%~9.6%⑤。且容易把子宮內膜息肉刮碎混同內膜送檢,致病檢困難,造成漏診。宮腔鏡的優點是可以觀察整個宮腔結構,對病灶可在直視下取材,避免了診刮的盲目性,提高了確診率。
【參考文獻】
1 潘穎琳,宮腔鏡協助診斷絕經后陰道流血223例臨床分析[J].實用的婦產科雜志:2008,24(8):493.
2 蒙曉玲.絕經后陰道流血326例臨床與病理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7,17(6):737738.
3 李國先,盧曉芬.絕經后陰道流血患者8 985例臨床分析[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8,17(4):314315.
4 葉曉林.子宮內膜非典性增生27例診斷與治療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8,33(5):546547.
5 徐立禮,子宮內膜癌的治療進展[J].國外醫學婦產科產分冊,1981,8(3):128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