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歷史看醫改
最近,在中國應當采取醫療保險模式還是免費醫療模式的討論中,一種觀點認為:我們不是沒有進行過免費醫療的嘗試。當年的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就是免費醫療,從其制度本身就有控制不住醫療費用增長的劣根。公費和勞保醫療就是失敗的免費醫療,現在不可再“重蹈覆轍”。
這是關系到醫改方向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辨正。
計劃經濟時期的醫療衛生制度有很多問題,但不能說是失敗的。從1949年到198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加到68歲,嬰兒死亡率從千分之二百五十下降到千分之五十以下,兩個代表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標,都遙遙領先于當時的發展中國家,消滅了主要的傳染病,世界衛生組織把中國稱為“發展中國家解決初級衛生保健的典范”。當時的制度有各種不足,但總不能算是失敗的。
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是“控制不住醫療費用增長的劣根”嗎?不是。恰恰相反,計劃經濟時期,衛生總費用僅僅占GDP的3%,是今天發展中國家的一半,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左右,無論怎么比,都是很低的水平。而且,當時中國財政政策從緊,堅持“既無外債又無內債”,并沒有大范圍出現財政赤字和醫保虧空,這也證明醫療費用并未失控。
為什么能做到在較低的成本下,實現健康較快改善呢?除了由于起點較低之外,至少還有這樣幾個因素:
首先是“預防為主”。開展環境治理、健康教育、改水改廁、季節病的預防,家家戶戶參加愛國衛生運動。當時對人民健康危害最大的是傳染病,而大多數非傳染病也可以通過預防的方式,從而有效降低成本。
其次,在城鄉建立三級醫療服務網。無論是勞保醫療、公費醫療還是農村合作醫療,都必須先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需要轉診的再轉去大醫院。這是控制醫療成本的有力手段。今天的醫療保險,在引導患者合理就醫方面,這些做法仍值得學習。
第三,醫療機構不以盈利為目標,醫院并沒有動力推高醫療費用。而在醫患雙方中,醫務人員是最有能力推高醫療費用的,患者的道德風險,是相對容易控制的,這也確保了總費用并未出現失控。
而且,部分公費醫療的享受者開大處方、囤積藥品,還有一個客觀原因,那就是公費醫療并沒有覆蓋全民。大量公費醫療患者開大處方,是為了解決他們其他家庭成員的看病吃藥問題。試想,如果公費醫療覆蓋了全民,這種行為就會大大減少以至消失。今天國際上實行免費醫療制度的國家,盡管也有這樣那樣的抱怨,但是費用失控和患者道德風險都不是主要問題。
總結這些經驗,不是要回到缺醫少藥的時代,當時缺醫少藥是因為我國工業化尚未完成,而不是醫療衛生制度設計的問題。恰恰相反,當時的醫療衛生制度,在資源如此短缺的情況下,依然保障了億萬人民的健康,總有值得今天借鑒的地方。
其中最值得借鑒的就是:勞保醫療和合作醫療的制度設計,都有利于成本控制,秘訣就在于——籌資者和服務提供者的合一,誰辦保險,誰就辦服務,“自己花自己的錢”,這樣才能真正控制成本。具體到今天,就是把醫療保險和公立醫療服務體系統籌管理,實現真正的免費醫療制度。
詳細解釋一下當年三種保障模式的區別。
——公費醫療是典型的“自己花別人的錢”。雖然名叫公費醫療,但制度設計上類似于今天的醫療保險,公費醫療經費由財政支出,設立公費醫療基金。患者先去醫院看病,然后來單位報銷。這是一種典型的“報銷制”,患者消費越多,報銷越多。雖然醫院不以盈利為目標,但是也沒有足夠的動力控制成本。因此,費用上漲過快的主要是公費醫療。
——勞保醫療主要覆蓋企業職工和家屬。雖然制度設計和公費醫療類似,但是有兩點重要不同:第一,勞保醫療的基金,由企業列支,全國總工會管理,對企業來說,這筆錢計入成本,因此企業有控制費用的動力。第二,當時很大部分企業自己辦醫院,這樣,企業就更有動力控制成本——醫院如果開大處方掙了錢,等于增加企業的成本,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何必多此一舉?因此,企業醫院成本控制優于公費醫療,原因就在于:辦醫院和辦保障的是一家。
——而農村合作醫療,則做到了徹底的“自己花自己的錢”,因為合作醫療的籌資者和服務提供者就是同一個人——赤腳醫生。合作醫療的經費來自公社的公益金,赤腳醫生既管錢,又負責提供服務,他為了把有限的錢花好,就會千方百計控制成本,采取適宜技術,搞好預防保健。1968年12月8日《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很詳細地記錄了一個赤腳醫生的體會,他控制成本的辦法是“……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做到小病早治,大病早防,減少費用。還作了一些具體規定。如:每人每次生病的治療費用超過一百元的,超過部分就由本人和生產隊協商解決;慢性病急性發作的治療費用由合作醫療經費內開支,一般慢性病的藥費用自理,非治療藥品和補藥費用自理,對一些不影響健康的疾病(如狐臭、脂肪瘤)施行手術費用自理。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幾個月來我們公社的合作醫療基金不但沒有超支,并有結余”。試想,如果當年實行的是現在這樣的醫療保險制度,赤腳醫生看的大病越多、開的藥越多,收入就越高,他還會有動力控制成本嗎?
中國自己的這些經驗,和國際醫療衛生體制的經驗是一致的,那就是:只有籌資者和服務提供者由同一個主體進行管理,才能夠真正控制住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之所以醫療保險制度不容易控制成本,就是因為醫療保險不是“送瘟神”的制度,而是“請瘟神”的制度——醫院看的病人越多,醫療費用越高,就越容易獲得保險機構支付的資金。醫療體系會把更多的資源放到專科、高端和晚期治療上,而忽視預防保健、公共衛生等初級衛生保健工作。
醫療保障首先從醫保開始,從少數人逐漸覆蓋多數人,這是醫改的規律。但實現醫保全覆蓋之后,進一步實現保障和服務的整合,也是醫改的規律。當前,我國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這是偉大的歷史功績,值得充分肯定。但是,改革開放永遠沒有止境,不能總停留在現有的成績上。我國醫療保險體制的分割,已經成為推高醫療費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刺激了大處方、以藥養醫、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和患者的趨高傾向,這不是因為醫療保險部門工作不努力,而是醫療保險和醫療服務分割管理的必然后果。

相關閱讀
- 14類耗材,最低價聯動2024-11-27
- 新一輪高值耗材集采或將啟動2024-03-12
- 二三類醫療器械實名制,再擴圍!2023-07-27
- 國家六部門發文,全國下半年帶量采購方向定了!2023-07-26
- 當國產器械玩起「高端局」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