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當今世界科技正處在革命性變革的前夜
在第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特邀報告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做題目為《應對危機,把握機遇,科學前瞻,創新發展》報告。
路甬祥報告的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為《科學前瞻,創新發展》。
路甬祥說,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科技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人類正走向可持續能源與資源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將繼續深刻影響和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思維和發展方式。空天技術已經成為科技和國家安全的戰略制高點,海洋已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公共資源。綠色、低碳、智能技術、人口健康、生態環境備受關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前沿探索的界限日趨模糊。
在2008年發布的歐洲研究理事會的報告當中,他們已經采用了前沿研究的提法。前沿研究也就是把基礎研究與高技術前沿研究融為一體,成為前沿研究。學科交叉,會聚與融合日趨明顯,不斷孕育新的領域與方向,科學與技術交互推進,轉移轉化,工程化、產業化形式多樣,發展速度加快。科技創新不斷開辟新的產業領域,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力水平的新提高,社會組織結構發育模式的新變革,推進多樣化的人類文明和可持續發展。
路甬祥指出,展望未來,包括中國在內的數十億人口追求現代化生活的愿望和行動,將為成為人類經濟發展新的需求預動力,也為地球自然資源供給能力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帶來了新的矛盾和挑戰,這一基本動力與矛盾強烈呼喚著科學與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呼喚著科技造福于更多數人類。
路甬祥認為,科學技術具有永無止境的探索性、創造性和革命性。奠定現代科技基礎的重大科學發現多數發生在20世紀上半葉,“科學的沉寂”至今已達60余年。科技知識體系積累的內在矛盾已漸凸顯,一些領域重要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經出現。一是重要的科學領域,比如,物質能量的調控與轉換,量子調控與信息傳輸,生命基因的遺傳、變異、進化與人工合成,腦與認知的本質,地球的演化。二是關系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領域,像能源、資源、信息、先進材料與制造技術、現代生態農業、人口健康技術、空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等。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當今世界科技正處在革命性變革的前夜,在今后的10-20年,很有可能發生一場以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科技創新與突破將創造新的需求與市場,將改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將改變全球產業結構和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將加快科技創新和新科技革命的到來。
在人類的近代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曾經深刻影響和改變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命運、世界的格局。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的國家,率先進入了現代化潮流。近代中國無緣以往的歷次科技革命,淪為積貧積弱的的國家。面對可能發生的新科技革命,我國再也不能錯失新的歷史機遇,必須為此做好充分的準備。
路甬祥表示,新中國建立60年,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們提出了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提出了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確立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指導方針。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增加教育與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推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促進產學研結合,創建科技創業園區,完善鼓勵促進科技創新轉化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制度,實施了知識產權戰略。為支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還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不能適應全球競爭和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的需要。突出表現在原始創新能力仍然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基礎前沿研究和縣道性、戰略性高技術領域投入仍較薄弱,轉移轉化渠道和機制尚不夠順暢高效。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尚需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和法律政策制度上仍存在某些制約因素。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終身學習、培養千百萬創新創業人才仍任重道遠。
路甬祥認為,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機遇,我國科技界必須面向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前瞻思考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前瞻思考人類文明進步的新走向。前瞻思考現代化建設對科學技術的新要求。統籌謀劃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007年夏季以來,中科院組織了900多位專家,在18個關系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科技發展的重要領域,開展了新一輪的戰略路線圖研究。基本理清了未來中國現代化建設對重要科技領域的戰略需求,從國情出發設計了相應的科技發展路線圖,提出了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八大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歸納出22項制約我國未來發展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研究成果有的已經發布,其余將在近期陸續公開出版。
專家們研究認為,我國面臨著能源資源、信息技術、綠色與智能制造、生態環境、人口環境、空天海洋、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等事關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的嚴峻挑戰,能否有效地應對將決定和影響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首先,我國是人均自然資源(礦產、水、土地、種質資源等)最緊缺的國家之一,現代化建設對能源與資源的需求總體呈持續快速上升趨勢,必須大幅提高能源與資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戰略資源的大陸架和地球深部勘察與開發,大力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與新型清潔可替代能源,構建我國可持續能源與資源體系。在能源科技領域,要重點瞄準10個重要方向,突破關鍵技術,推進相關技術集成、工程示范及其產業化。包括煤的潔凈和高質化利用技術,新型核電和核廢料處理技術,智能電網安全、穩定、高效技術,節能非油交通技術,生物質燃料和材料技術,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技術及應用,深層地熱工程化技術,氫能技術,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技術。
在礦產和油氣資源領域重點解決的科學問題,巨量成礦物質聚集規律,礦床的時空氣分布規律,成礦模型與找礦模型。重點突破的技術方向深部礦產資源探測技術,礦產資源高效清潔利用技術,重要緊缺礦產替代資源與技術礦產資源循環利用技術。
在水資源科技領域,要重點解決三大科學問題,包括流域水體復合污染機理,流域水生態恢復原理,全球變化下的水循環演化規律。五項關鍵技術,包括水資源高效與循環利用技術,水體富營養化的綜合防治技術,河流環境流量與調控技術,突發性重大水災害綜合防治技術,地下水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技術。還要建成三個綜合平臺,水量水質監測與評估平臺,水災害預警平臺,蓄水管理與信息系統平臺。
材料和制造是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茶葉,必須加速材料與制造技術綠色化、智能化、可再生循環的進程,促進我國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和就業結構調整,有效保障我國現代化進程材料與裝備的有效供給與高效、清潔、可再生循環利用,構建先進材料與綠色、智能制造體系。
在先進材料科技領域,應該重點突破的科技問題,材料綠色制備加工及材料結構和行為的精確設計與控制,材料高效循環利用,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材料分析檢測與表征,已形成綜合考慮資源能源環境因素的材料全壽命低成本設計與應用體系。在智能綠色制造科技領域,核心科學問題是物質高效轉化和工程放大中的科學問題,海量制造信息處理和智能制造方法。關鍵技術問題,資源高效清潔循環利用,綠色、智能、個性化產品設計,重大裝備設計與制造,智能控制,推動相關技術的工程化利用。
無處不在的信息網絡、惠及大眾以及低功耗、低成本、易使用、高可信、自治管理和個性化將成為未來幾十年發展信息技術的主旋律。我們必須抓住21世紀上半夜信息科學變革性突破和信息技術躍變的機遇,加快和提升我國信息化進程和水平,發展“智能中國”基礎設施,消除數字鴻溝,走出一條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道路,加快構建我國無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網絡體系。
在信息科技領域,重點圍繞4個層次進行戰略部署,1、無處不在的傳感、網絡信息技術應用。2、ICT基礎設施升級換代和網絡計算機其應用。3、信息器件、設備與軟件的變革性突破。4、信息科學與前沿交叉科學。
路甬祥說,未來50年,我國的農業發展將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促進農業結構升級與戰略性調整,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農業,保證糧食與農產品安全,促進生物產業發展,構建我國生態高值農業和生物產業體系。在生態高值農業和生物產業科技領域,要解決5個方面的重要與關鍵科技問題,并實現試驗示范應用,包括植物和種質資源與現代育種;動物和種植資源與現代育種;資源節約型農業農業生產、生態與食品安全;信息化、智能化農業。為了使中國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是貫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始終追求。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推動醫學模式由疾病治療為主向預測、預防為主轉變,將當代生命科學前沿與我國傳統醫學優勢相結合,在健康科學方面走到世界前列,構建滿足我國十幾億人口需要的普惠健康保障體系。
在人口健康科技領域,構建基于轉化型研究、系統生物醫學研究和匯聚醫學基礎之上、中西醫結合的新型生物醫學體系。自主發展高端和低成本醫療儀器,實現人口控制與健康,認知和解決中國人群重大慢性病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和早期診斷與治療、重大傳染病傳播與感染機制等科技問題。解決構建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體系所面臨的科技問題。提高藥物研發與生物產業的創新能力。
生態與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瓶頸之一,必須系統認知環境演變規律,提升我國生態環境監測、保護、修復能力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提升對自然災害的預測、預報和防災、減災能力,不斷發展相關方法和手段,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發展綠色和低碳經濟,構建支撐我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得生態與環境保護。
在生態環境科技領域,要重點圍繞4個方面,解決核心科學問題,突破關鍵技術,進行系統集成,并實現示范推廣,不同時空尺度認知環境質量演變規律,發展生態系統修復與環境污染控制技術,建立生態系統與環境質量演變的立體監測網絡,系統布局典型實驗示范保育區等。空天海洋包含著人類初步探索但還未開發利用的巨大資源,現代化進程要求人類不斷向孔天海洋拓展我國必須具備空天海洋優勢,大幅提高我國海洋探測和應用研究能力、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能力、空間科學與技術探測能力、對地觀測和綜合信息應用能力。
在空間科技領域,在科學方面,要針對4大科學問題,實施空間科學衛星和探測計劃,在對地觀測與綜合信息應用方面,構建數字地球科學平臺與地球系統網絡模擬平臺,在空間技術方面,圍繞6個重要技術方向,突破關鍵技術。四大科學問題,黑洞、暗物質、暗能量和引力波的直接探測,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及其預報,地外生命探索。六個重要技術方向:超高分辨能力對地觀察。超高京都時空基準。臨近空間飛行。深空超高速與自主航行。空間高速通信。人類空間生存和活動能力。
在海洋科技領域,解決一批重要科學問題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包括海洋監測技術,海洋生物技術,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技術。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發展,極大拓展了公共娛國家安全的內涵,傳統安全面臨新的重大變化,非傳統安全變得日益突出,各種安全問題相互交織,將對我國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威脅。必須發展傳統與非傳統安全防范技術,提高監測、預警和應急反應能力,構建我國的國家安全與公共安全體系。在空間安全科技領域,發展核心是自由快速進入太空和返回的能力,精確導航定位的能力,高效信息獲取、傳輸與應用能力,空間飛行器的定位能力。
在海洋安全科技領域,發展核心是健全的海洋環境及水下信息獲取與傳輸能力,海洋災害性氣候預警與突發事件監測能力,先進的海洋平臺系統與運載能力。保障我領海、海洋經濟專屬去的防偽能力。海洋戰略運輸通道的安全保障能力。
在生物安全科技領域的重點是研發重要烈性病原檢測、防治技術,建立新發傳染病的烈性病原監測體系,建立外來生物物種、新型生物制劑和生物信技術應用的安全評估體系。發展各類傳染病和生物恐怖制劑的預防和控制方法。
在信息安全科技領域,技術建設基于網絡信息的社會態勢分析、預警和應急體系。提升網絡安全和海量信息的管理能力。建立全國全球范圍相關經濟社會態勢預警監測與決策支撐體系。

上一篇:打疫苗防乙肝
相關閱讀
- 舌頭可以“控制”輪椅2013-12-04
- 康復之家:全新商業模式領航渠道變革2009-11-27
- 微創手術器械產業蓬勃發展2009-11-16
- 國家首個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基地落戶重慶(圖)200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