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聲,跨國械企采購潮將至
隨著各類針對外資的限制解除,國內醫械行業競爭將更為純粹,且適逢設備更新大潮來襲,市場爭奪戰一觸即發。
01
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審議通過
內外資企業平等對待
據新華社消息,8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
會議指出,要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抓緊推進電信、教育、醫療等服務領域開放。
近年來,外資在中國市場的活力持續增強。根據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外商投資報告2023》,2022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891.3億美元,同比增長8%。
其中,醫療作為熱點領域,吸引了大批資本布局高端創新。
《中國醫療器械供應鏈發展報告(2024)》中提到,2023年我國醫療器械工業市場規模達1.18萬億元,同比增長10.28%,流通市場規模達1.36萬億元,同比增長6.25%。
基于市場擴容以及政策傾斜,近年醫械國產替代進程顯著提速,跨國龍頭已切實感受到了壓力。但從技術角度出發,國產器械在高端領域較國際一流尚有差距,仍需加快驅動產業良性升級。
目前,大規模設備更新正在火熱推進,醫療領域高額訂單頻出。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趙辰昕在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計劃在8月底前把3000億元左右資金全部下達。
針對如此龐大的增量市場,國內外械企均表現出高度關注。
8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4年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有關情況。其中提到,將按照三中全會的要求落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采購方面的國民待遇,并且一視同仁支持內外資企業參與大規模設備更新、政府采購等。
此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也明確提出:加快制定出臺政府采購本國產品標準,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對內外資企業生產的符合標準的產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02
跨國械企國產布局提速
本土合作愈加緊密
在醫械采購層面,內外資企業平等競爭的環境正在逐步搭建。但從宏觀市場來看,支持國產仍為大勢所趨,不過相關“定義”正逐步放寬。
財政部《關于在政府采購活動中落實平等對待內外資企業有關政策的通知》中指出,在政府采購活動中,除涉及國家安全和國家秘密的采購項目外,不得區別對待內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不論其供應商是內資還是外資企業,均應依法保障其平等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權利。
隨著官方定調,越來越多知名跨國械企開始積極布局“國產戰略”。
8月6日,GE醫療與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聚焦高端醫械產業發展、創新醫療產業生態培育、聯合產業金融支持創新業態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和醫療領域人才發展等方面深化合作。
GE醫療全球執行副總裁、GE醫療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張軼昊表示,GE醫療天津基地已發展成為國內產能最大的磁共振基地之一,十年來產能提升了17倍。
同日,天津基地正式掛牌為“磁共振東半球總部”,GE醫療天津基地超1萬平方米的創新研發中心的建設項目也正式啟動。
美敦力、波士頓科學、費森尤斯卡比等在內的多家跨國醫械巨頭也紛紛在華投資建廠或拓寬產線,以加速“中國制造”進程。
依托國內生產的便利,跨國巨頭與本土企業的聯系也愈加緊密。例如,GE醫療與國內行業龍頭西部超導達成合作,助力其成為全球前二位的超導線供應商。
西部超導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強表示,磁共振的國產化帶動了超導線的國產化,從超導線的原材料高純鈮,以及海綿鈦,以及高純銅,超導線的整個原材料到外圍加工,包括所有的高端設備都迎來全面國產化。
現階段,跨國械企正由競爭者轉變為合作者,帶動產業鏈條上下游升級。同時,國內患者對高品質、高性能的醫療器械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為跨國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市場機遇。
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羅蘭貝格報告預計,2030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超過22000億元,或將成為全球第一大醫療器械市場。
基于萬億級別的市場規模,激烈競爭與合作共贏可以共存。
【來源:賽柏藍器械 】

上一篇:兩大聯盟耗材集采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