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低端醫療器械盈利難 行業發展突破分析
8月,國內23家上市醫療器械企業中的20家已經陸續公布了中報。通過中報可知,20家上市公司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全部為正,其中樂普醫療、魚躍醫療與東富龍凈利潤排在前三,分別是2.88億元、2.52億元和1.99億元。上半年15家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同比都有所增加,其中增幅較高者有千山藥機,凈利潤同比增幅達214.6%,5家公司的凈利潤同比有所下降,其中理邦儀器降幅最多,達到61.8%。
從中報結果來看,醫藥器械企業業績普遍不錯。不過從整個醫藥制造業發展來看,醫療器械還存在先天不足、基礎薄弱的情況,這亟待業界改善。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在改革開放、國家政策支持以及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迅猛,2005年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醫療器械市場。近年,國內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健康意識加強,對醫療器械產品需求也隨之增加,醫療器械產業迎來了快速發展。2004至2014 年我國醫療器械行業收入的復合增速達25%,遠高于全球7%-8%的增速。
2014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為2556億元,約占全球醫療器械銷售規模的7%,排名世界第二;在中低端醫療器械規模上則位列世界第一。2015年上半年,醫療器械行業實現累計營業收入1080.92億元,累計利潤總額92.44億元,累計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速分別為12.05%和4.71%,上半年醫藥制造業實現累計營業收入11735.51 億元,累計利潤總額1207.10 億元,累計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速分別為8.76%和13.55%。
醫療器械收入增速在整個醫藥制造業中相對較快。不過,在利潤增速上則大大低于醫藥制造業整體發展。國內的高端醫療器械市場幾乎被跨國企業所把持,國產醫療器械公司專注低端產品,并且同質化競爭嚴重,這是導致國內醫療器械行業盈利狀況不佳的主因。
目前我國醫療機構中采用的國產醫療器械設備僅有低端耗材和黑白B超等低端產品,而CT、MI、核磁共振等高端醫療器械產品則大都來自國外。受此影響,我國1.5萬家醫療器械企業,90%收入規模在2000萬元以下,年產值過億元的僅有300余家,國內醫療器械行業發展亟待高端產品國產化破局。
在此背景下,針對醫藥工業與醫療衛生領域的“十三五”規劃將高端醫療器械被列為重點突破領域之一,這將利好我國國產醫療器械產業走向應用高端化、盈利可觀的道路。在政策力挺下,醫療機構引入國產高端設備的意愿也將提高。
考慮到目前醫療器械僅占到我國醫藥市場總規模的9.16%,顯著低于全球42%的平均水平;人均醫療器械費用僅為6 美元,相比發達國家100 美元/人的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可以預計“十三五”期間醫療器械行業將迎來重磅利好,醫療器械市場有望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