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腦外型海綿狀血管瘤的MRI探討
【摘要】 目的:探討顱內腦外海綿狀血管瘤的MRI表現和診斷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經手術病理證實顱內腦外型海綿狀血管瘤1例的MRI表現。結果 病灶均位于中顱窩和鞍旁,MRI呈圓形,較均勻的稍長T1、長T2信號,增強掃描一般見明顯均勻強化。結論 顱內腦外型海綿狀血管瘤的MRI表現較有特異性,結合臨床資料和影像學征象進行綜合分析可以診斷。
【關鍵詞】 腦腫瘤 血管瘤 海綿狀 中樞神經系統 磁共振成像
顱內海綿狀血管瘤是一種先天性血管畸形,分腦內型與腦外型。腦外型海綿狀血管瘤較少見,常見于中顱窩底、鞍旁等部位。筆者現報道1例顱內腦外型海綿狀血管瘤,其臨床及MRI表現均很特異,通過分析其病變的MRI特征,并結合文獻資料探討其MRI診斷價值。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78歲。反復頭暈、頭痛2月余,伴視力下降1周。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頭痛,左額為主,伴胸悶、嘔吐胃內容物2次,后頭暈、頭痛反復發作,近1周來自覺左眼視力下降。查體:右眼視力稍差,雙側瞳孔不等大,左側直徑約3mm,右側約2mm,對光反射存在,余未見明顯陽性體征。
2 掃描方法及MRI表現
MRI掃描采用德國SIMENS公司的Novus 1.5T磁共振成像系統,普通平掃加增強掃描,MRI示左側中顱窩底見一約6.5cm×4.8cm×5cm的腫塊影,T1呈低或等信號,T2呈高信號,增強后造影劑逐漸填充病灶,明顯強化,中央見不規則T1更低T2更高信號灶,為瘢痕、血栓。腫塊向上占據左側顳窩,左側顳極部受壓后移上移,腫塊占據鞍區及鞍上池,垂體顯示不清,鞍底下陷,后床突及左側巖尖骨質吸收缺損,左側海綿竇受侵,左側頸內動脈受推壓,中腦、橋腦受推壓,右側側腦室稍擴大,中線結構右移。MR診斷為腦膜瘤的可能。手術見腫瘤組織為紫色,位于左側鞍旁,包膜完整,質地韌,血運豐富,與顱底及海綿竇黏連,廣泛侵及左側三叉神經、動眼神經。病理鏡下顯示血管高度擴張、充血,呈“海綿樣”改變,病理診斷:海綿狀血管瘤。
3 討論
顱內腦外型海綿狀血管瘤是較罕見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常位于中顱窩底,因其前鄰前顱窩,后及巖骨和后顱窩,內側達海綿竇、垂體、下丘腦和視神經,而分別表現為頭痛、動眼、外展及三叉等顱神經功能障礙。病變在中顱窩以外部位極少見,以占位效應為主①。
腦外型海綿狀血管瘤病灶往往較大,T1WI多表現為鞍旁邊界清晰的圓形或橢圓形低信號或等信號,T2WI表現為較均勻明顯高信號,像肝血管瘤的亮燈征,增強掃描也同肝血管瘤的強化特點,早期呈斑片狀強化,逐漸向中央擴展,最終為均勻一致的顯著強化②。此為特征性表現,因兩者病理表現相似。腦外型海綿狀血管瘤平時不易出血且出血量少,因供血動脈細小,壓力低,所以臨床癥狀也可以很輕微,病灶周圍含鐵血黃素沉著產生的環狀低信號在腦外型海綿狀血管瘤表現不明顯。
中顱窩海綿狀血管瘤術中出血兇猛,所以術前明確診斷非常重要。筆者綜合分析認為MRI掃描是診斷的重要手段,但腦外型海綿狀血管瘤由于其特殊的組織特點、部位及MRI信號表現,極易將其誤診為下述病變:①腦膜瘤:典型腦膜瘤T2WI為稍高信號或等信號, MRI增強掃描病灶邊緣可見“腦膜尾征”。而鞍旁海綿狀血管瘤T2WI為均勻高信號,似“亮燈征”,且增強后同肝海綿狀血管瘤,為特征性的早期周圍斑片狀強化,逐漸向中央擴展,最終均勻明顯強化。本例就因缺乏經驗,沒有充分認識到此特點而誤診。此外腦膜瘤鄰近骨質多表現為反應性增生,腦外型海綿狀血管瘤鄰近骨質為受壓、吸收變薄而非增生改變。②神經鞘瘤:常有相應顱神經癥狀,且病灶易囊變、鈣化,CT為略高信號,T1WI為略低信號,其信號較中顱窩海綿狀血管瘤高,其信號不均勻,T2WI信號較低。③垂體瘤:從鞍底向上生長突破鞍隔出現“腰身”,可生長較大,包繞或推移一側或雙側頸內動脈同時常伴鞍底下陷,局部骨質吸收變薄,且易產生囊變、壞死。若海綿竇和腫瘤間無明確分界,海綿竇正常形態消失,邊緣向外膨隆,為海綿竇侵犯的表現。當被包繞的頸內動脈管徑縮小或頸內動脈分支受累時,是垂體瘤侵潤的指征,此征象易與鞍旁海綿狀血管瘤混淆。臨床上垂體瘤常有垂體癥狀如:PRL升高、停經、泌乳、肢端肥大、巨人征及Cushing綜合征等內分泌亢進征象,而海綿狀血管瘤多為頭痛及視力改變。
【參考文獻】
[1] 沈天真,陳星榮.中樞神經系統計算機體層攝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M].2版.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2:156-157.
[2] Barker C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A report of 13 cases with pathological confirmation [J]. Clinical Radiology,1993,48(2):117-121.

上一篇:外傷性小腦出血10例分析
下一篇:多發傷死亡83例分析
相關閱讀
- 可用于人體內部結構成像的新技術—磁共振成像2013-02-16
- 臨床前實驗室完美組合 開創性臺式MRI掃描儀201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