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5萬醫療器械 企業中九成是“小玩家”
津冀區域內第一只醫療產業基金正式落地。
日前,京津冀區域內首只醫療產業基金——“天地智慧醫療產業協同創新基金”正式成立,天地智慧醫療聯合厚德星云基金、曙光星云科技、聚溪控股、樂視金融等機構共同發起設立。
京津冀區域醫療產業協同創新發展過程中的市場機會是該基金的關注重點,包括醫療產業投資建設、技術革新和成果轉化,以及醫療設備生產制造等京津冀醫療產業協同創新發展中的關鍵領域投資將成為該基金運營的主要方向。
而這一基金的成立與國家正在迅速推進的醫療器械國產化緊密相關。
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在用的醫療CT共計17854臺(不含部隊醫院),由包括荷蘭飛利浦、美國GE和德國西門子等8家廠商供應,市場高度集中在排名靠前的幾家外資醫療器械制造商手中。
事實上,這一狀況普遍存在于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在中國現有的1.5萬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中,約90%的企業收入規模在1000萬~2000萬元;國內中高端醫療器械進口金額約占全部市場的40%,進口品牌占據國內中高端市場的七成。
《2014中國醫療設備售后服務調查報告》公布的2014年市場份額數據顯示,在CT、核磁共振、核醫學、血管造影機等幾類大型醫療設備中,被業界稱為“GPS”的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三家跨國企業占有的市場份額超過80%,其中血管造影機類設備的市場占有率甚至高達91.1%。
而在數字化X射線攝影系統(也稱“DR”)、超聲影像類設備中,相比上述產品,“GPS”即便壟斷地位降低,但占據的市場份額也超過了“半壁江山”,其中X射線攝影系統類設備中,“GPS”占據53.5%的份額,而超聲影像類設備的市場占有率接近70%。
整體科技含量低、創新能力弱,是目前國產醫療器械的普遍問題。
“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建設進程協同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產業發展模式創新,尤其是區域內產業鏈的協同聯動,核心是構建京津冀醫療產業協同創新共同體。”中國城鎮化副秘書長彭曉光在會上表示。
“河北省醫療器械生產企業600多家,但三類醫療器械占比不足10%,總體技術含量不高,產業集中度低,結構和發展速度都不理想,迫切需要產業創新。”河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李增設告訴本報記者。
作為基金中一家本土醫療器械制造商,以實時影像數據傳輸見長的天地智慧醫療因其關鍵的實時影像傳輸技術受到資本市場關注——按照現有技術,實時影像上傳不僅將縮短醫療影像檢查結果的時間,更將直接推動遠程醫療的實時信息傳輸,加快京津冀醫療一體化的進程。
《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獲悉,天地智慧將在年底登陸新三板。
公開信息顯示,天地智慧是主營高端數字化醫療設備和一體化智慧醫療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與清華大學建立有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是清華大學生物醫學技術產業化的核心通道,在與清華大學合作的“產學研醫”聯動機制及合作創新平臺上,目前已完成清華大學在放射醫學影像及分子影像領域的多項核心優勢技術的產業化布局。
事實上,近幾年來,政策面對醫療器械自主創新以及國產化的扶持力度已不斷提速,在監管、創新審批、資金等方面創造良好環境,并啟動了第一批國產醫療器械遴選,加速國產化進程。
今年5月19日,備受矚目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正式對外公布,將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產業提升為“國家戰略”,正式提出要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57.010, 0.00, 0.00%)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被認為是國產醫療器械市場政策紅利釋放的清晰信號。

相關閱讀
- 國產醫療設備突圍之路:站在負起點出發2015-10-13
- 專家建議醫療器械企業重點關注售后服務領域2015-07-15
- 未來10年醫械圈什么最有發展前景?2015-06-04
- 醫療器械經營企業需承擔不良事件監測工作201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