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開腹腔5小時等待醫生案 凸顯基層醫療困境
10月19日上午,九龍坡走馬籍的黃中軒死在了長壽區云臺鎮衛生院的病床上,此時距他60歲生日還有4天。之前,他因肚子痛到該衛生院檢查,主刀醫生在打開其腹腔后發現是腸穿孔,但手術需要上級醫院長壽區人民醫院的醫生才有能力實施。于是黃在病床上等待了近5個小時,才等到墊江縣人民醫院的醫生趕來。兩天后,黃死亡。經過協商,云臺鎮衛生院一次性賠償死者家屬13萬元,以了結此事。(10月21日《華龍網》)
一個病人在腹腔被打開后,居然要苦苦等候五個小時,才等來為他手術的醫生,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今天,讓人感到悲哀,從中凸顯農村基層醫療衛生的困境。
讓病人在被打開腹腔后等候醫生的到來,顯然這并不是云臺鎮衛生院所希望看到的,但他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因為當病人腹腔被打開后,發現病人直腸位置有穿孔,需要對腸子改道時,整個衛生院沒有一個醫生能做腸穿孔的手術。于是,他們選擇了向上級醫院求援是。可時間在等待支援中過了近5個小時。腸穿孔手術并非什么大手術,卻讓整個衛生院為此束手無策。由此,可見衛生院在醫療人才、技術設備差到了何種程度。如果僅僅是打開腹腔等五個小時,或者還不至于讓他黃中軒送命。真正致命的是,云臺鎮衛生院沒做好術后處理工作,導致黃中軒感染性休克死亡。試問,在這樣的醫院,人們敢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健康交到它手中嗎?
"病人開腹腔5小時等醫生案"不過是當前基層醫療衛生困境的一個縮影,在全國像云臺鎮衛生院這樣的鄉鎮衛生院不在少數。這種滯后主要表現為:醫療衛生人才匱乏,"出不去,進不來"的現象嚴重制約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醫療設備陳舊、基礎設施落后,仍有相當一部分村衛生所只有"老三樣"(聽診器,血壓器,體溫計);村級衛生醫療機構和鄉醫負擔重;非法行醫現象時有發生。導致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當前衛生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公共衛生投入嚴重不足,造成農村醫療衛生基礎建設滯后,衛生資源分配與需求形成"倒三角"。有數據顯示,雖然我省近80%的人口在農村,但80%以上的醫療資源卻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又有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醫院。于是醫療機構出現頭重腳輕的不正常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
新的醫改意見提出要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促進人人應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便是加強社區、鄉鎮、農村醫療機構建設。應當說,這一思路是正確的,但從云臺鎮衛生院這一醫療事故來看,加強基層醫療工作任重道遠,國家必須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加大投入、給予傾斜,還清長久以來對基層和農村欠下的"債"。否則,即使社區、鄉鎮、農村醫療費用再低,人們也敢冒生命的危險去那里看病!

下一篇:醫療器械市場風險面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