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成立專門部門負責民營醫院審批準入
2013年2月初,北京市《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若干政策》掛到首都之窗網站上,公開向社會征集意見。該文件對民營醫療機構運行涉及的準入、水、電、稅費、人才、價格、土地等18個方面的優惠政策等作了規定。據悉,這是北京市針對社會力量辦醫制定的首個政府文件,這個被簡稱為“18條”的文件引起了業界的高度關注。
3月14日,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召集全國有影響力的民營醫院代表在京座談,研究解決民營醫院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詳細介紹了北京“18條”的政策突破,張茅要求北京盡快完善出臺這項政策,在全國起到示范作用。
■民營醫院苦衷不少
北京三博腦科醫院董事長張陽說,該院2004年創辦,2011年手術量達2300臺,收入1.76億元,上繳稅收4400萬元。2010年,該院成為首都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提升了醫院的學術地位。但人才障礙是民營醫院持續高水平發展的最大瓶頸,如何讓公立醫院的優秀醫生流動起來,走進民營醫院,是民營醫療行業最迫切的愿望。張陽說,北京某醫院有一位很知名的教授想來該院,辭職報告打了1個多月,但醫院不批。北京美中宜和婦兒醫院總裁胡瀾說:“特別希望政府出臺政策,鼓勵優質醫療資源向我們流動,醫師多點執業切實落實下來。我們有沒有可能成為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有沒有可能跟附屬醫院有一些合作模式,這些對我們來說是最緊迫的。”
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介紹,他們目前有36家連鎖醫院,分布在全國21個省(區、市),現有員工6200多人。2011年,門診量140萬人次,手術量17萬臺,上繳1.2億元所得稅。盡管是第一家IPO的醫院上市公司,2009年在資本市場融資9億元,但陳邦坦陳,他們的資金壓力很大,在很多城市買地建樓成本非常高,再加上稅負,醫院在品牌、技術、科研上的投入就相對不足了。
北京北亞醫院院長肖正權介紹,該院1985年成立,2002年以后該院斥資120億元在北京房山區收購40畝地創建了300張床位的分院,去年年手術量為3000臺,收入在1億元左右。“我們現在床位住滿了,想擴建,但是貸不到款。民營醫院用地非常困難,取得劃撥地目前還是不可能的事。”肖正權說,自己的醫院是新農合醫保定點機構,但能夠納入定點的民營醫院是少數,這也是困擾大部分民營醫院的障礙。
■“18條”有4個突破點
方來英說,北京市出臺的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辦醫“18條”,還是有許多重大突破的。
首先,在用地方面,北京市提出將社會辦醫療機構用地納入年度計劃,非營利性機構可以按協議出讓和租賃方式取得用地,社會辦醫療機構經國土等有關部門審核也可以協議出讓。
其次,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或者在醫療資源薄弱地區舉辦醫療機構,可以申請政府投資支持,同時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以股權融資、項目融資、抵押貸款。在醫療保險政策方面,社會辦醫療機構跟政府辦醫療機構一視同仁。
第三,社會辦醫療機構的用水、用電跟政府辦醫療機構同價。稅收也有優惠。對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免企業營業稅,制劑免增值稅,自用的房產、土地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符合有關規定收入免征所得稅。社會辦營利性醫療機構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醫療條件的,自取得執業登記起3年內自產自用制劑免增值稅,自用的房產土地免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
第四,在人才方面,通過公開招聘引進的人才可以直接辦理人才進京手續,還可以申報北京市的“千人計劃”。另外,學術地位、學術創新、公共衛生服務都有相關的政策。
■民營醫院協會要建起來
丁向陽說,北京正在推行管辦分開,市衛生局將成立社會服務管理處,專門負責民營醫院的審批準入,而新成立的醫療服務管理處則將專門負責監管民營醫院。丁向陽強調,要成立一個民營醫院行業協會,否則民營醫院和政府對不上話。民營醫院參與醫保和新農合定點,要通過協會來操作。
方來英說,在推動社會辦醫療機構發展過程中也有幾個需要研究討論的問題。例如,社會辦醫療機構在醫療機構設置規劃里面是什么位置,政府要不要統一規劃?現在醫生是單位人,要不要創造條件往社會人過渡?現在的社會辦醫療機構條例是1994年制定的,實際工作中出現了很多的變化,要進行法律法規的調整。

上一篇:醫療健康信息化與移動醫療
下一篇:中國未來的醫療器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