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生殖器尖銳濕疣合并念珠菌性龜頭炎64例臨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男性生殖器尖銳濕疣(CA)與念珠菌性龜頭炎臨床發病的相關性。方法:選取合并有念珠菌性龜頭炎的男性生殖器CA患者64例(分A、B組)的治療結果與不伴念珠菌感染的男性生殖器CA患者30例(C組)的治療結果作比較。結果:合并念珠菌感染CA患者未經伊曲康唑治療(B組)其復發率(53.13%)明顯高于未合并念珠菌感染者CA(C組)復發率(26.67%),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而經伊曲康唑治療后其復發率(A組)明顯降低。(P<0.01)結論男性生殖器CA的復發與念珠菌性龜頭炎的發病有著密切的聯系,臨床工作中應同時治療,并去除念珠菌感染的易感因素。
【關鍵詞】尖銳濕疣;生殖器疾病;念珠菌性龜頭炎
尖銳濕疣(condylomaacuminatum,CA)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常見的性傳播疾病(STD),治療后容易復發。在臨床工作中發現男性生殖器CA常合并有念珠菌性龜頭炎。為探討男性生殖器CA與念珠菌性龜頭炎的臨床相關性,現將2006年3月~2008年3月來我院就診及隨訪的64例合并念珠菌性龜頭炎的男性生殖器CA患者的臨床資料作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來本科門診確診的男性生殖器CA患者94例,均有非婚性生活史。年齡19~30歲45例,31~40歲27例,41~50歲15例,50歲以上7例,已婚67例,病程1~6個月,伴包皮過長者37例。其中生殖器CA伴念珠菌性龜頭炎者64例,將64例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32例),另30例不伴念珠菌感染的單純性生殖器CA為C組。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皮損大小、發生部位及念珠菌感染的嚴重程度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
94例CA患者中,以陰莖包皮及龜頭出現彌漫性潮紅、干燥光滑,包皮內側及冠狀溝處附有白色奶酪樣分泌物,伴有刺癢感,長贅生物初診者61例(64.89%);以外生殖器無任何不適感覺,長贅生物初診者21例(22.34%);其配偶或性伴有CA而就診者7例(7.45%);無自覺癥狀,體檢發現者5例(5.32%)。贅生物生長部位:包皮、冠狀溝、系帶處65例,龜頭處13例,尿道口16例。以前曾患1~2次生殖器念珠菌感染者48例(51.06%)。
1.3 診斷依據
按照衛生部《性病診療規范和推薦方案》中的尖銳濕疣的診斷標準,包皮、龜頭、冠狀溝處刮取分泌物或炎癥的鱗屑培養出念珠菌及真菌涂片陽性。
1.4 治療方法
三組患者均采用GXⅢ多功能電離子手術治療機一次性清除臨床可見CA皮損及醋酸白試驗發現的亞臨床感染CA皮損,術后以重組人干擾素α2b100萬u作疣體局部注射,隔日1次,共7次。A組患者加伊曲康唑400mg/d,分2次口服,局部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2次/d,療程2周。B、C組不做特殊處理。
1.5 隨訪
治療后分別按1,2,3,6個月追蹤隨訪,患者每次復診時均觀察原疣體部位及周圍有無新發疣體并進行真菌學檢查。本研究把再復發作為療效評估的終點事件,因此對所有病人,一旦觀察到再復發,雖復治但不再隨訪。1個月內禁止同房,隨訪期間使用避孕套,性伴與患者同治。
1.6 療效判定標準
尖銳濕疣:痊愈為患者治療部位及周圍無疣體出現,復發為無再接觸史,原疣體及周圍部位出現新的疣體。念珠菌性龜頭炎:痊愈為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真菌鏡檢陰性;顯效為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真菌鏡檢陽性;好轉為臨床癥狀減輕不明顯,真菌鏡檢陽性;無效為臨床癥狀無改善,真菌鏡檢陽性。
1.7 統計學處理
所有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二、結果
A組32例患者中,隨訪期間疣體復發7例,復發率為21.88%;念珠菌性龜頭炎痊愈18例,顯效4例,好轉7例,無效3例,好轉7例中有4例患者疣體復發,無效的3例患者疣體全部復發。B組32例患者中,隨訪期間疣體復發17例,復發率為53.13%。C組30例單純CA患者隨訪期疣體復發8例,復發率為26.67%。A組和B組疣體復發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χ2=6.667,P<0.01),A組和C組疣體復發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χ2=0.534,P>0.05)。B組與C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χ2=4.504,P<0.05),見表1。表1三組患者CA復發情況比較(略)注:※與A組比較,P<0.01;△與B組比較,P<0.05
三、討論
CA是全球范圍內最常見的STD之一,國外發病率占性病的第2位,且仍有不斷增加趨勢①。念珠菌為正常機體的條件致病菌、雙向真菌,分酵母相和菌絲相。正常情況下,念珠菌以酵母相與人機體處于共生狀態,機體有足夠的免疫力阻止其侵襲,故一般不引起疾病。但若破壞了這種平衡狀態,使病菌毒力增強,宿主抵抗力降低將導致發病,同時,可通過性接觸傳播,包括念珠菌性龜頭炎和念珠菌性外陰陰道炎,據報道,女性患者其性伴有近1/3曾患念珠菌性龜頭炎②。機體在對念珠菌黏膜感染免疫中,正常人的Th1/Th2細胞及其分泌的細胞因子在體內處于動態平衡狀態,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機體的免疫應答中起重要調節作用。一旦此平衡被打破,出現Th1型或Th2型反應優勢,則可能引起異常的免疫應答。由Th1細胞分泌或刺激Th1細胞分化的IFNγ、IL2及IL12等細胞因子能增強機體對白色念珠菌的抵抗力,對宿主起保護作用。由Th2細胞分泌IL4、IL10等細胞因子則抑制機體對白色念珠菌抵抗,使機體對白色念珠菌易感③。據報道,在CA患者外周血中Th1相關細胞因子分泌被抑制而Th2相關細胞因子分泌增強,Th1/Th2比值降低,由HPV激發的細胞免疫應答中Th2亞群功能增強,從而不能誘導有效細胞免疫應答而清除病毒,導致CA的遷延和復發④⑤。念珠菌感染和CA有共同的免疫病理基礎,Th1/Th2失衡增加了它們的易感性。因此,CA患者尤其是伴有包皮過長者更容易并發念珠菌感染。從年齡分布看,以19~30歲處于性活躍期的男性生殖器CA伴念珠菌感染發生率最高。本組觀察結果顯示,CA伴念珠菌感染時其復發率為53.13%,而不伴念珠菌感染的單純性CA其復發率為26.67%,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經伊曲康唑治療后其復發率明顯降低。以上結果表明,男性生殖器CA的復發與念珠菌性龜頭炎的發病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治療CA患者時應注意是否合并有念珠菌感染,應注意同時治療并去除念珠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以減少其復發。
【參考文獻】
[1]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31.
[2]林玲,羅權,朱慧蘭,等.伊曲康唑聯合硝酸咪康唑栓治療和預防復發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的療效觀察[J].右江醫學,2008,36(5):565.
[3]彭菊蘭,李錦玉.復發性念珠菌性陰道炎與Th1/Th2失衡[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6,17(5):430-431.
[4]徐林霞,武延雋.HPV感染者Th1/Th2細胞漂移情況研究[J].長治醫學院學報,2002,16(1):7-8.
[5]李莉,周再高,曾抗,等.尖銳濕疣患者外周血Th1/Th2淋巴細胞比的改變[J].第一軍醫大學學報,2003,23(7):737-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