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結合康復治療腦出血偏癱患者102例療效觀察
【關鍵詞】 腦出血/偏癱下肢;針刺/神經干刺激療法;康復訓練
1、臨床資料
2006.12/2007.12收治腦出血偏癱患者102(男62,女40)例,年齡40~71(60±3)歲.其中基底節出血40例,額葉出血24例,顳葉出血20例,枕葉出血16例.臨床診斷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標準①,且均接受頭顱CT或MRI檢查,發病24h后仍留有下肢運動障礙.有嚴重心肺疾病、關節疾病、意識障礙、語言理解障礙者除外.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待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顱內壓正常后開始針刺康復治療.①針刺刺激點選擇:臀下神經刺激點(相當于會陽穴)、坐骨神經刺激點(為環跳穴和殷門穴)、股神經刺激點(位于腹股溝韌帶下1寸,股動脈外側緣)、脛神經刺激點(相當于合陽穴)、腓總神經刺激點(位于腓骨小頭后下方0.5cm處),用毫針刺法,要求強刺激、針感強,留針30min,其間行針3次,每日針刺1次,10次為一療程,每療程間休息2d.②康復訓練:患者下肢功能Brunnstrom1~2期時保持良肢位,進行肢體按摩,被動活動肢體,運用興奮性易化技術提高肌張力;Brunnstrom達3~4期時,行主、被動運動關節和坐位平衡訓練;Brunnstrom達4~5期時,糾正和抑制異常運動模式,提高正常運動模式和協調能力,運用手法降低肌張力,訓練立位平衡,下肢負重,平衡杠內行走,糾正步態.每日2次,每次訓練45min.療效評價采用FuglMeyer評價法,分別對患者治療前和治療2mo后偏癱下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分后分級,總分34分.嚴重運動障礙(0~16分)為Ⅰ級,明顯運動障礙(17~28分)為Ⅱ級,中度運動障礙(29~30分)為Ⅲ級,輕度運動障礙(31~33分)為Ⅳ級,正常運動功能(34分)為Ⅴ級.治療前Ⅰ級64例,Ⅱ級26例,Ⅲ級12例;治療后Ⅱ級10例,Ⅲ級49例,Ⅳ級31例,Ⅴ級12例.
2、討論
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損傷后,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和功能上的重組,使腦細胞可以通過軸突再生、樹突發芽及改變突觸閾值等途徑恢復正常功能.神經康復技術通過反射和隨意運動的結合促進正確的運動反應形成,降低神經傳導中突觸阻力,產生由意志控制的隨意運動,從而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建立一條新的神經傳導通路,恢復正常的運動功能②.毫針對外周神經干刺激后,通過脊髓反射通路,不斷向脊中樞輸入運動、感覺刺激信息,從而使軟、硬偏癱均得到一定恢復③.我們使用神經干刺激療法結合現代康復技術對102例腦出血患者偏癱下肢進行了系統的治療,顯著提高了患者偏癱下肢的運動功能,并有效防止了如壓瘡、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的并發癥的發生和異常模式的出現,起到了良性的治療和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16):381-383.
[2]趙大貴,穆敬平.頭針結合促通技術對腦卒中偏癱康復療效的觀察[J].中國針灸,2005,25(1):19-20.
[3]徐志清,段曼明.電脈沖穴位刺激神經干療法治療早期缺血性中風偏癱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西醫雜志,2005,6(8):256-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