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黑色素瘤1例報告
【關鍵詞】 腦膜黑色素瘤
1 病例
女,17歲,學生。因“頭痛10d,意識不清6h余”于2008年3月15日入院。患者近10d來頭痛頭脹,但未重視,入院當日凌晨家人發現其跌落床下,意識喪失,小便失禁。急送當地醫院,于中午12時轉來我院。查體:生命體征平穩。嗜睡狀態,頸軟,雙瞳孔等大同圓,直徑約3mm,光反射靈敏,眼底見視盤水腫樣改變,左側肢體肌力Ⅱ級,右側肢體肌力Ⅳ級。Babinski征左側陽性。臀部及雙下肢散在8枚黑色素痣,直徑2~15mm,最大的一顆黑痣上長有毛發,但未突出皮膚。頭顱CT示右額葉腦溝內“條索狀鈣化影”,頭顱MRI示相同部位T1WI高信號,T2WI低信號,增強掃描顯示額葉腦膜輕度強化。腦電圖見陣發性彌漫性慢波。腦脊液檢查:壓力>400mmH2O(1 mmH2O=0.0098 kPa),外觀清亮,白細胞數31×106/L,潘氏試驗(+),糖0.89mmol/L,氯化物99.1mmol/L,蛋白66mg/L;腦脊液細胞學檢查:見大量惡性細胞,其形態特征為細胞中等偏大,胞核多,核仁多而明顯,胞漿嗜堿性強,胞漿內含有黑色顆粒,胞漿膜邊緣出現空泡花邊樣改變。臨床診斷:腦膜黑色素瘤。經脫水降顱內壓、抗癲疒間等對癥處理,患者癥狀一度好轉,但住院第8 d再次出現意識喪失,左側肢體抽搐,右側肢體癱瘓。多次復查腰穿腦脊液壓力均>400mmH2O,均能查到惡性黑色素細胞。多次復查頭顱MRI平掃及增強,除右額葉腦溝內異常信號及雙額葉腦膜輕度強化外,腦實質無異常改變。患者于住院28d后放棄治療,自動出院。
2 討論
顱內黑色素瘤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可發生于腦、脊髓軟膜的任何部位,常彌漫性侵及硬膜,亦可見腦實質內結節性病灶;繼發性顱內黑色素瘤約90%原發于皮膚惡性黑色素瘤,2%來自黏膜或眼部虹膜、睫狀體、脈絡膜及視網膜。主要臨床表現為局部或全面性癲疒間發作、精神障礙、硬腦膜下出血、腦內出血及腦神經損害等。顱內黑色素瘤的腦脊液典型改變為壓力升高、白細胞增高、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腦脊液細胞學檢查發現黑色素瘤細胞(侯熙德.中華腫瘤雜志,1985,7:154)。腦脊液中惡性黑色素細胞特點為:常規染色下可見細胞胞體較大,呈圓形,染色質較粗,細胞核多,核仁呈蘭色,胞漿染色為灰蘭色,胞漿內有褐色黑素顆粒,胞漿膜周圍有花邊狀小空泡環繞。顱內黑色素瘤在CT上一般為高密度灶,對碘劑呈均一或環狀強化。少數僅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內血腫。MRI表現根據其類型,及有無瘤內出血而異。典型的黑色素性黑色素瘤因具有順磁性,表現為T1WI高信號,T2WI低信號。這一信號特點與上皮性腦膜瘤和其他顱內腫瘤均不一樣,較為特殊。
本例病情進展迅速,有頭痛,意識喪失,局灶性抽搐及肢體癱瘓等定位體征;腦電圖彌散性發作性慢波,腦脊液壓力及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明顯降低。腦脊液細胞學見大量惡性黑色素瘤細胞。頭顱MRI腦實質未見異常,但于右額葉腦溝內見條索狀異常信號。增強后見病灶輕度強化,考慮為病變侵犯至腦膜。根據該患者臨床特征、腦脊液改變以及顱腦影像學的改變,符合腦膜黑色素瘤的診斷。但因未行皮膚黑色素痣活檢,因此不能確定患者腦膜黑色素瘤是原發還是繼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