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拔牙的臨床分析
【關鍵詞】 拔牙術 老年 臨床分析
牙齒拔除是口腔常見的治療方法,但老年人由于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因此,增加手術安全性的必要措施尤為重要①。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了300例老年患者,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300例老年患者中,男性127例,女性173例,60~69歲255例,70~80歲45例。齲病(殘根、殘冠)180例,牙周病110例,慢性根尖周炎頦下瘺管10例,合并心臟病95例,高血壓病110例,糖尿病80例,呼吸系統疾病15例。
1.2 治療方法
患者取坐位,2%利多卡因注射液(不含腎上腺素)分別給予神經阻滯麻及局麻。在無痛下用牙鉗或牙挺,將患牙拔除,骨鑿去除過高的牙槽縱隔及過高的骨尖,刮匙刮凈牙槽窩內的肉芽組織、骨塊或牙齒碎片,然后行牙槽骨復位,最后進行縫扎止血,有皮膚外瘺管的拔除患牙后,刮凈牙槽窩內肉芽組織及搔刮瘺管上皮組織,給予瘺管內放入少許復方碘液,腐蝕瘺管上皮,促進愈合。
2 結果
本組300例中有2例拔牙術后出血不止,行徹底清理牙槽窩,用帶有少許碘伏的明膠海綿放于牙槽窩內并縫扎,同時應用止血藥物后出血停止。其余298例手術順利完成。全部患者5~7d后創面愈合,均未發生感染和其他嚴重并發癥。
3 討論
老年拔牙患者要嚴格掌握拔牙的適應證、禁忌證,采取不同于青壯年人的措施,充分了解患者全身狀況及病情進展,實施恰當的心理治療,使之產生一種信任感,從而達到安全有效的治療。老年人麻藥首選2%利多卡因注射液,經臨床證明其效果滿意,而且對高血壓及心臟病人無不良影響,又能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快,副作用小,維持時間長,但不能使用含腎上腺素麻醉藥物。在注射麻藥時,回吸確認無回血,才能緩慢注射,防止麻藥誤入血管,產生嚴重的毒性反應而危及生命。對于高血壓患者術前血壓應控制在150/75mmHg(1 mmHg=0.133kPa)時方可拔牙,但術前要用鎮靜藥物,如魯米那片0.06g,一次口服。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術前半小時可咬碎后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10~20mg或維拉帕米片40~80mg。糖尿病人空腹血糖在8.8mmol/L以下時,方可拔牙②。術后必須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風心病及有瓣膜病患者,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術后繼續用藥2~3d。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治療的患者,拔牙時不停藥,但要注意術后出血問題,術中仔細止血,局部冷敷,牙槽窩內放置帶碘伏的明膠海綿縫扎止血。身體狀況良好的患者,一次拔除多個牙比多次拔牙危險性小且安全,但不能盲目的拔牙而增加病人痛苦。
【參考文獻】
[1] 唱潤秋,魯明英. 42例急性冠周炎期拔牙臨床體會[J]. 局解手術學雜志,2005,14(3):200-201.
[2] 李芳華,聶明華.對老年患者實施拔牙術的臨床分析[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7,21(2):82-83.

相關閱讀
- 2016年CUA全國泌尿外科尿路結石專題會議會議通知2016-08-08
- 女性絕育術后復孕56例臨床分析2011-09-22
- 羊水過少106例 臨床分析201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