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試制出小型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
奧林巴斯利用2007年度起為期5年的“癌癥超早期診療儀器綜合研發項目”獲得的研究成果,試制出了小型手術輔助機器人系統(圖1)。這是一種主從式機器人系統,外科醫生邊看著三維顯示器邊操作主動輸入裝置,控制從動的小型機械手實施手術。
該機器人系統是為應用于內窺鏡手術而開發的。常規的內窺鏡手術要先在患者體表開幾個孔,然后向體內插入作為外科醫生“眼睛”的內窺鏡和作為“手”的專用器械,然后由外科醫生看著內窺鏡的影像操作專用器械進行手術。其優點是創傷小、給患者造成的負擔小、有利于盡快康復,但由于操作專用器械需要很高的技術,因此實際應用還非常少。
使用此次開發的機器人系統,外科醫生不直接操作插入體內的專用器械,而是通過主動輸入裝置間接操作專用器械(頂端準確裝有專用手術器械的小型機器手)。因此,不會將執刀醫生的手部抖動傳遞給手術器械。并且,在醫生直接操作器械的傳統內窺鏡手術中,內窺鏡畫面上看到的是鏡像畫面,也就是說,看到的器械的動作是與實際相反的,而采用該機器人系統則可以避免這種鏡像動作。
另外,僅手術器械的頂端就有3種自由度(旋轉和2軸彎曲,圖2),整個機器手有7種自由度,擁有與人的肩膀、肘部、手腕同樣水平的自由度也是該系統的一大特點。這樣便可以避開肋骨等障礙物,將手術器械送入心臟后面等難以夠到的患處。另外,奧林巴斯還開發出了讓執刀醫生將注意力只集中在手術器械頂端的“忽視多關節控制技術”,并配備在了該機器人系統上。
據奧林巴斯醫療技術開發本部本部長小林正敏介紹,與同樣用于內窺鏡手術的主從式機器人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美國直覺外科公司)相比,該奧林巴斯開發的系統不僅手術器械的自由度高,手術臺上配備的從動機器手的尺寸也減小了1/4。該系統通過減小驅動部分的結構和馬達的尺寸,減小了機器手的尺寸,從而能在手術臺上1m見方的空間內最多配置5個機器手(1臺用于內窺鏡,其余用于手術器械),但奧林巴斯并未公開驅動部分詳情。
另外,東京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系研究科教授小野稔從醫學角度評價了該機器人系統:“要想讓外科醫生喜歡,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如果能夠做到,就有可能超越da Vinci。”今后,奧林巴斯首先將利用在此次系統中開發出的必要技術,開發應用于特定手術的機器人系統。奧林巴斯表示,將用2~3年開發,然后確立服務體制等,爭取5~6年后實現實用化。目標價位是1億日元以下,僅為da Vinci的幾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