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行業巨頭進入醫學檢驗市場
國家醫改政策和資本的雙輪驅動下,第三方醫學檢驗市場迎來了增長期。
保險行業巨頭進入醫學檢驗市場
近年來,我國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的數量不斷增多,從2018年的數據顯示,一年便新增實驗室近千家。這是因為國家政策向獨立醫學檢驗領域傾斜,也是資本對該領域加強關注。在這種雙輪驅動下,第三方醫學檢驗市場迎來了爆發期。
而市值1.59萬億的中國平安也正在入局醫學檢驗市場。
4月22日,旗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在廣州開業,這是平安大健康戰略實施的重要一步。此機構于2018年12月通過廣州衛健委行政驗收,取得相關專業執業許可。
政策助推第三方醫學檢驗市場
從國家頒布的多項文件中可以看出,政策助推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的發展。
2018年衛健委公布《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醫療機構、醫師審批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醫療機構可以不設檢驗科,可委托給有資質的第三方或其他醫療機構提供檢驗服務。當然一個重要前提是,這種委托必須在保障醫療質量安全。
今年4月初,國家衛健委在《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評價指南(2019年版)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評價指南(2019年版)》文件中指出,關于開展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清電解質、血糖檢測、ABO紅細胞定型、ABO血型鑒定等檢驗項目,可依托第三方。以及對中心臨床診療臨時需要,而不能提供的特殊檢驗項目,可委托上級醫院或第三方檢測中心等單位。
其實,早在“十二五”期間也能看出政策扶持傾向,當時國家八大高新技術服務業的第三項便是檢驗和檢測。
業內人士就此指出,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的增多,可能會使很多醫院的檢驗科逐漸沒落,被第三方替代。以前檢驗科托管是屬于第三方外送的狀態,處于一種灰色地帶,很多醫院都這樣操作,尤其是一些規模較小的醫療機構,比如鄉鎮的基層醫院,他們在開展的檢驗項目、實驗室管理、成本控制方面均無法和第三方檢驗和區域檢驗中心相比。
第三方檢查與區域檢驗中心兩強并立
除了直接的政策導向,醫改政策也間接推動了此行業的發展。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報告提出要穩步推進分級診療體系,促進社會辦醫。分級診療政策逐步打開了基層市場,二級及以下的基層醫院,在醫學檢驗的需求上也得到顯著釋放。
與此同時,在醫保限費的背景下,采用委托檢驗的方式可以降低費用和經營壓力。另外第三方檢驗室的發展,醫用耗材的采購量也會較之前有所增長。可以預見未來的醫學檢驗領域,將顯現出第三方檢驗實驗室與區域檢驗中心兩強并立的格局。
但,公開數據表明,當今第三方醫學檢驗市場滲透率不足5%,遠低于發達國家的50%,這表明我國第三方醫學檢驗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市場滲透率還比較低,同時也可以看到,此行業潛力巨大,在諸多方面需亟待打開思路、升級突破。
【來源:賽柏藍器械 /檢驗視界網】

相關閱讀
- 國務院部署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 將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2017-04-13